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第170章 部分阅读

第170章 部分阅读(2 / 2)

(2)免征各种转口税及落地税,并得按军用品减收运费及优先运输;

(3)拨给建厂地亩;

(4)由政府担保或介绍银行借低利息贷款;

(5)发给奖励金等。

普通厂矿,为军需厂矿以外之厂矿,由该厂自愿迁移;经主持机关核准后,得予以免税免验便利运输,代征地亩等便利。

此外,还对民营工业提出了扶植政策:

(1)对于战区厂矿,设法迁移内地,辅助复工;

(2)对于后方工厂,设法增加资本,扩大产量;

(3)对于新兴企业,予以种种奖助,俾得创办;

(4)对于工业材料之必需取给国外者,设法统筹购储,分配使用;

(5)对于工业之所需之技术员工,设法增求登记,分发服务。'国民政府经济部:《抗战建国之经济建设工作报告》(1938年6月),《民国档案》1989年第3期,第35页。'

在国民政府优惠内迁政策的鼓励和有关部门的督导下,深明大义、救亡图存的广大内迁厂矿职工和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迁厂的热情十分高涨。

在一场规模空前的淞沪会战激烈进行的同时,一场规模空前的中国近代工业大迁徙也在紧张展开着。迁厂工作极其复杂,困难重重,在日军炮口下把大量的机器设备拆运出来,其风险更是显而易见。尤其交通阻滞,运输极为困难,铁路车辆皆供军用,工厂迁移均以民船经苏州、镇江转轮上溯,途迂行缓,间受阻挠,困难殊多。然而,内迁各厂满怀爱国激情,“誓不以厂资敌”,冒着连天炮火抢拆、抢装、抢运,长途辗转,历尽千辛万苦,陆续抵达武汉。

正如有人所说,“冷冰冰机器,每每涂上热腾腾的血”。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上海地区工厂大规模拆迁工作被迫停止。

上海及附近各工厂物资沿长江迁移的运输,至12月10日镇江运输站撤退,乃告一段落。除去公营及国营工厂不计外,先后共迁出民营工厂146家,机器及材料共有14600余吨,技术工人2500余名。'林继庸:《民营厂矿内迁纪略》,重庆新新出版社,1942年版,第14页。'

由于战事发展迅急,加之其他种种原因,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沿海地区迁出的工厂为数较少,有的只将部分机件迁出。内迁的工厂多为五金机器厂、电工厂、化学厂、造船厂、文化印刷厂及制药厂,还有少数纺织及轻工业厂。

以上海为主要地区的内迁工厂绝大多数集中于武汉地区。据统计,截至1937年12月1日,由上海迁到武汉之工厂,经迁委会、监委会补助迁移费或予以便利援助迁移者凡123家,迁移机器材料12000吨以上,工人约1500人。'《民国档案》,1987年第2期,第36页。'

至1938年2月,由上海等地内迁武汉之厂矿达137家,机器重量25700吨,随同内迁的技术工人2300余名。'《民国档案》,1986年第3期,第60页。'

武汉,这个华中重镇,自国民政府撤出南京后一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各内迁工厂陆续到武汉后,立即着手测地建屠,招工购料,设法开工。在武汉先后成立了迁鄂工厂联合会和工矿调整委员会驻汉办事处,以协助内迁厂的安置与复工。在1937年内复工的有37家,1938年元月,又有27家复工。'林继庸:《民营厂矿内迁纪略》,重庆新新出版社,1942年版,第22页。'

据复工仅一二个月统计,60余厂承造军用品的产量总值,即达170余万元,'《民国档案》,1986年第3期,第60~62页。'为抗战做出了贡献。然而,相当多的内迁厂家到汉后未能适时复工。除政府安排不周以及电力不足等问题外,主要是购地问题旷日持久不得解?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