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第311章 部分阅读

第311章 部分阅读(2 / 2)

2。在执行任务中,要同驻重庆的高恩大使保持密切联系,并随时把你的活动通知他。'〔美〕约 斯 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

但是,赫尔利对他的任务有自己的理解:使中国留在战争中;使中国保持在战场上;将一切中国军队统一起来进行对日作战;必须使蒋介石政权控制中国政府。'〔美〕菲斯:《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页。'

他把支持蒋介石当作了自己的主要使命,并将解决国共两党的矛盾寄希望于苏联。为此,在来华之前,他特意绕道苏联,试探苏联的态度,在得到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保证后,他轻易地相信,国共两党的政治解决不难实现。

自9月6日到达重庆后,他就把注意力集中于调解史蒋矛盾。但是,由于他是以支持蒋介石为自己的主要使命,当他得到了蒋介石承诺为了同共产党达成一项政治办法可以作某些让步的时候,他就向罗斯福建议解除史迪威的职务。'《美国外交文件》1944年第6卷,第692 693页。'

10月10日赫尔利在给罗斯福的信中进一步肯定了蒋介石,称:“除史迪威外,在你和蒋之间并不存在分歧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在这场争议中支持吏迪威,你就会失去蒋介石,也就很可能会失掉中国。”'《美国外交文件》,1944年第6卷,第726页。'

赫尔利的活动产生了作用。

10月1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同意召回史迪威,并任命魏德迈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和驻华美军司令的职务。随后,赫尔利又接替高思为美国驻华大使。史迪威于10月22日离华,途经缅甸、印度返美。史迪威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标志,从此美国对华政策转向扶蒋反共。

二、赫尔利使华

1944年9月,赫尔利作为美国总统私人代表以调解史迪威同蒋介石的矛盾名义来华。在经多次与蒋协调之后,他建议罗斯福召回史迪威,从而把美国对华政策由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援蒋抗日变为扶蒋反共。

11月初,执行史迪威路线的美国驻华大使高思辞职,赫尔利被任命为驻华大使。美国政府给赫尔利的使命是:

一、防止国民政府的崩溃;

二、支侍蒋介石作为中华民国的主席与军队的委员长;

三、使蒋委员长与美国司令官间的关系和谐;

四、增进中国境内战争物资的生产并防止经济崩溃;

五、为击败日本计,统一中国境内一切军事力量。'《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139页。'

显然,赫尔利使华的主要使命已完全不同于史迪威的使命,抗日已降为次要事项,帮助国民党政府“统一军事”,稳定其政治和经济,成了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其帮助蒋介百统一中国,压制和消灭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赫尔利在史迪威离职后,马上介入国共关系的“调停”。11月7日,赫尔利携一份经王世杰、张治中修改过的与中共谈判的草案飞往延安,向毛泽东、周恩来表示愿意调解国共关系。尽管中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