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 第一百五十八章 朱启的商业三步走

第一百五十八章 朱启的商业三步走(2 / 3)

朱启倒也不是恭维,虽说历史上永乐时期一系列都会惠民政策,其实大部分都是当时的太子朱高炽在主持。

但这些国家大事,肯定是得到朱棣的允许的,不然如何能够实施呢。

虽说永乐时期打仗有点频繁,但朱棣大部分时候,用的还是职业的军队,比如建立起来的三大营。

队伍很快在百姓们送行的呼唤声中,朝着旅顺的方向去了。

………………

自旅顺出海,仅仅只花了两天的时间,便抵达了山东半岛。

海路不得不说还是极为方便的,即便是海路的不确定和危险性,也因为从旅顺到山东半岛蓬莱港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这种危险性也是大打折扣。

自蓬莱登录以后,后面的路就是快马加鞭,走的飞快了。

从接到圣旨,到赶到应天,前后也就走了一个来月,八月末的时候,便赶到了应天府。

可想而知这水路到辽东该有多么的方便,若是船只航海技术能更好一些,更成熟一点。

自应天下海,沿着海路直接去辽东,日夜兼程不用停歇,这路程恐怕还能缩短一半呢。

只是想是这么想,真要付诸实践,却还有点困难。

毕竟大明的重心压根不在海上,就和所有封建王朝一样,明朝的眼光也是局限于土地之上。

重农抑商,自然是维持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本国策。

想要海运发达,光靠政府投入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大智慧,还是得靠民间的那些能人。

但光是大明施行的海禁政策,还有将商人固定在各个省份的户籍制度,想要大力发展商业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想要跨越这个鸿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朱元璋那边不好劝,而且现在大明和北元全面交战的背景之下,户籍制度还是利大于弊的。

短时间之内是没有更改的可能。

朱启便将目光放到了朱棣的身上。

若是历史的惯性没有被改变的话,未来太子朱标之后,朱棣还是很有可能会当上皇帝的。

那么改造朱棣的思想,无疑是一条达成自己目的的捷径。

先前,朱启便已经潜移默化的引导朱棣来重视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凡是都讲究数据计算,杜绝空想的好习惯。

如今在路上,又开始聊起经商之事,朱启与朱棣辩论起来,那是聊的热火朝天。

朱棣知道三哥喜欢经商做买卖,他其实也挺喜欢的,毕竟这玩意是赚钱的啊。

谁不喜欢钱呢?

不过朱启说到国家相关的商业之后,朱棣的观念可就没那么大胆了。

说白了,古时候的读书人,可不是大家想当然的死读书,他们之所以重视历史,自然是因为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学。

而重商轻农会导致何种结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无数的国家用血泪的教训来证明了。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如果商业压制农业,那么就会导致土地大面积荒废,粮食短缺,国力自然也就崩溃了。

因为土地的产出直接和劳作人数挂钩啊,古代经商可是很赚钱的,无论你是自己买原材料加工来卖。

或者东买西卖的跑商,总是能有利润的。

这可比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种田要来钱快的多了。

看看古代的那些出名的富家豪绅们,除了当官的,可不就是经商吗?

即便是当了官,捞钱的大部分来路,也都是背后的那些商人们。

充当他们的保护伞,收取高额的保护费,大抵都是如此。

总之,在统治阶层的眼里,商人这种角色,最终都会为了利益无恶不作,导致社会动荡。

适当压制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对于朱棣这样的想法,朱启那是无比赞同。

毕竟早已经有众多哲人说过这些相关的知识,总结来说一句话——单纯的资本是血腥的,是会吃人的。

但凡事要有两面性的看待。

喝水也能塞牙缝呢,不喝了吗?

况且历朝历代重农抑商,无非还是一个利益的问题,重视农业,民富不富不知道,但国家财富肯定不会差。

重视商业,地方官员的品行无法保证,也没有大数据监督的情况下啊,偷税漏税那简直就是闭着眼睛能做的事情。

随便一个商人挂靠一个有功名的人,甚至直接就合法避税了。

功名在身的人,不用纳税,这是上千年来的规矩了。

这也导致了,国家想要从庞大的商业活动中抽取利润,简直就是无法做到的事情。

就拿明末来说,民间商业活动蓬勃发展,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大规模的工坊兼并融合现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