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我跟世界对着干[快穿] > 我为吾皇尽忠8

我为吾皇尽忠8(2 / 3)

刚被他夸过“忠君体国,朕之肱股”的秦意岚立刻跟上,措辞严厉地痛斥秦王,一番谏言说下来,直接把秦王给打懵了。

他幽禁礼亲王本来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叫天下人知道了,必然会讥讽他没有容人之量,这也就罢了,万一再有人揣测他的皇位来之不正又该怎么办?

“谢至庸”不是对他忠心耿耿吗?在这种时候,“谢至庸”就应该像汪直一样,跟他同进退,安安静静地闭嘴,让他把这件事牢牢压下去才是,他跟着这些言官起的什么哄?非要把他这点儿阴私丑事宣扬得满天下皆知才算?

秦王黑着脸坐在龙椅上,与之相对的是群情激奋的朝臣言官。

有秦意岚这个一品的太子少师光禄大夫打头阵,一群言官顿时就跟打了鸡血一样,闹腾得越发厉害了,一个接一个上前进谏,把秦王给骂得灰头土脸。

有些臣子做官是为了权柄,还有些臣子做官是为了名声。

这年头还有许多讲究“文死谏,武死战”的臣子,皇帝做的事儿要是让臣子们看不顺眼,大臣们还是很敢说的。

后宫干政,臣子们要进谏,皇帝重用太监,臣子们要进谏,先先帝想南巡,臣子们要进谏,先帝宠妖道服金丹,臣子们还进谏。

就连秦王即位后元夕节想出宫观个灯臣子们都要进谏,更何况是秦王囚禁先帝之子?这举动太不妥了,比他想出宫看灯不妥当一百倍,此时不进谏还待何时?

当然向皇帝进谏是有风险的,谏言若是惹恼了皇帝,少不了要挨一顿廷杖的板子,严重的直接要了命的也有,不过大臣们不怕。

打在屁股上的板子不是板子,是清誉,是荣耀,是风骨,一般大臣被杖之后,立即就能以敢于廷争面折而闻达于天下。

若是被打死,那更是能名垂“竹帛”,是非常值得骄傲和光宗耀祖的事情。

人人都怕死,不过若是死后能在史书中留下姓名,这事儿对于想要青史留名的大臣们来说还是很划算的。

因此,根本不管朝上讨论的事情是对是错,纯为反对而反对,冒险骗取廷杖的都大有人在,更不用说这种已经把皇帝的小辫子给揪住的情况了。

一时间朝堂上群情鼎沸,秦意岚的响应者颇众,把秦王气得直接摔袖子退了朝。

刚一退朝,汪直就找上了秦意岚:“少师为爷爷呕心沥血,一片忠君之心爷爷俱都看在眼里,且不说朝堂上爷爷对少师的多番褒奖,就是在爷爷心里,少师也是头一等的心腹之人。”

“爷爷当年是如何上位的,少师是知情人,少师也当明了爷爷对礼亲王的心结,既如此少师因何不知进退,非要跟那些言官们搅在一起为礼亲王发声?莫非,少师还心怀先帝不成?”

汪直盯着秦意岚,面上是一派不动声色的从容,心里却已经把她给骂的死臭了。

这“谢至庸”脑子里不知道装的是什么糨子,说他忠于先帝吧,当年秦王夺位时他可归顺的那叫一个利索。

归顺后秦王非但没有恩宠还打压了他,他可倒好,直接把不停给秦王添堵的先帝老臣一股脑给卖了,卖完老同事,他也没在朝堂上干什么争权夺利的事儿,反倒告老归家呕心沥血写治水的方略去了,写完了也没架子,巴巴儿地献给了秦王。

他这行为,怎么看怎么是一个对秦王忠心耿耿的好臣子。

偏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好臣子,在大朝会上置皇帝的脸面于不顾,领着一班子小言官把秦王给批的体无完肤。

这要是一般的朝政分歧也就罢了,偏偏牵涉到先帝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谢至庸为礼亲王发声到底是几个意思?朝秦暮楚来回横跳,他到底是忠于秦王还是忠于先帝?

“少师,爷爷当年上位时你可是已经做过抉择的,少师已经背弃老爷爷一次,现如今是想要再次背弃爷爷吗?一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反复易主可不是忠臣所为,晚生还请少师多思量的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