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儒生翘首以盼的目光中,一队士卒敲锣打鼓的喊道:“放榜了放榜了,让让!!”
早已经等候多时的儒生闻言,散开了一条路。
士卒挤了进去贴上了第一张纸,上面写着的是这一次录取的规则。
【由于此次征讨高句丽,为治理高句丽,择优录取三百名考生,仅此特例。】
“三百名?真的是三百名么?”
“我没看错吧!!”
“难道我们都要取高句丽做官?”
“不过陛下既然在考题中问了,如今又张贴告示,那必然是要我等取高句丽做官的。”
围观的儒生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这一次居然录取三百名的儒生,这录取的名额比任何一个朝代录取的人数都要多。
很快,士卒将被录取的人名字张贴在了城墙上。
一个外史看完这个规则脸都吓白了:“快,快离开大唐,赶快回国!!”
他本来只是来凑个热闹,没想道自己竟然被录取到了高句丽做官,当场就要跑路。
这种浑水,他才不趟浑,小命要紧。
“哈哈,真是胆小如鼠的大食国人,那高句丽有什么可怕的。”
不少人喜极而泣,泪流满面,他们考的太久了,头发白了,人也老了终于被录取了。
一个头发稀嘘的老儒生,唏嘘到:“我终于被录用了!!”
“我等了十年,终于被录用了!”一个穷酸的书生满脸的泪痕到。
“录取三百人,我等儒生学子时代已经来了!!”不少身穿麻衣的儒生喜极而泣道。
也有人阴阳怪气,自视甚高道“净胡说,你看榜首又是名门望族的人!”
“是啊,满篇皇榜皆望族,穷酸书生有几人。”
“哼,尔等不思进取,在此做那阉人是为何?”一人十分不满道。
“兄台为何出言不逊?那名门望族做的我等说不得?”
“哼,如今陛下又了拼音字典,又多了报纸,对我等已经够仁慈了。
你还在此地阴阳怪气?你可知道崔卢王郑皆为此次开战捐了二十万石的粮食?”
那人被怼的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而另一旁有人默默的权衡到:“难道我等不是应当思虑是不是要远赴他乡在高句丽任官么?”
“这还用想,若是高句丽被打了下来,那高句丽便是唐土,不!应该说是高丽。”
“就是,考了数十年,眼下便是千载难逢的翻身之日。”
“是啊,仅此一年,或许明年便没有了,难不成还得继续看着名门望族霸占榜首,我等永无翻身?”
儒生们面面相觑,皆看到自己眼中的不甘心和无奈。
自从拼音字典流传开来之后,书本的价格倒是少了许多,读得起书的人更多了,但这并以不意味着能够比得过名门望族。
而眼下三百多人,只有少部分的是有钱人家中的子弟,大部分都是拜了个恩师的穷酸书生。
如今陛下想要将高句丽打下来之后用汉人统治,录取三百个人。
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谁愿意放弃呢?,谁甘心自己一辈子做一个落魄的穷酸书生呢?
但高句丽路途及其遥远,而且还有灭国之恨,就算是死在那里都可能每人知道。
“难道你们想像他一样?”一人指着一旁的人说道。
众人转头,只见在一旁的角落之中,一个年轻的儒生正在安慰着自己的老父亲。
那儒生的父亲头发发白,正失神的念叨:“三百名,三百名都没考进···我就是个废物···呵呵废物。”
而他的儿子正在一旁搀扶着安慰道:“父亲今年考不上,明年再来。”
此情此景温馨而又感人。
但众人看的心中发怵,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触。
十年寒窗苦读,他们有何尝不是考了多年呢!
明年复明年,头发都白了,哪还有那么多的明年,这说不定就是自己将来的写照。
正在这时,一阵敲锣打鼓声出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