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612章 洛阳铲(上)

第1612章 洛阳铲(上)(3 / 3)

杨明志闯入车间大门,轻而易举的看到了那位顶着列宁帽的里固施科夫。

“啊!厂长同志,您在这里。”

“您……哦真是不可思议,我听说您去南边找盐矿了,怎么您这个时间会出现在这里?”

“您就不要再问这个了!”杨明志急匆匆走上前,直接勾住里固施科夫的肩,直言不讳的说:“挖盐行动出现了些问题,我们盲目的挖土实在的低效率。所以我突击赶到兵工厂,我知道,只有您能帮我解决问题。”

“我?愿为您效劳。”

里固施科夫目前一副丈二和尚的姿态,只好完全听从杨明志的安排。

通过一支钢笔和一张纸,杨明志匆匆画出了一份工艺图纸。此乃杨明志的老本行,徒手画图有些粗糙,里固施科夫瞪大双眼,一眼看出司令是打算制造一种特殊的工具。

“这个……它是什么工具?看起来是挖土用的。”接着煤油灯昏暗的光,里固施科夫双手握着图纸,他继续问,“该不会,您指望这个东西拼命挖土吧。”

“对!就是一种挖土工具。”

“可是,您不觉得这东西的铲头太小了吗?铲子头还有夸张的弧度。恕我直言,您希望挖土效率提高,我想我们可以突击制造一台能驱动铲子的蒸汽机,并装在一辆卡车上,那就是一台挖掘机了!”

杨明志摇头说:“我还没跟您说清楚呢!您现在看到的这份图纸,您按着我写的工艺,按顺序对原理加工。最终它能拼接成一种特殊的铲子,它是我们中国人发明,铲头只在地面打一个小洞,通过不停掘进,硬是能知晓地下五十米究竟埋的有什么!”

“啊!我已经完全明白了!您是想探测地下五十米处,是否存在盐?!”

“完全正确!”兴奋的杨明志狠狠拍拍里固施科夫的肩膀:“我亲爱的同志,我匆匆赶来就是希望您能迅速把这个东西造出来。您最好在天亮前完成,我要尽快投入使用!”

“遵命,司令同志。”本有些疲惫的里固施科夫突然斗志昂扬,他又多嘴问一句:“司令,这种铲子到底叫什么?”

“叫洛阳(Лoюh)铲。”说着,杨明志也掐着腰,展望性的感叹:“可能我是第一个把这种工具带入白俄罗斯的人,未来全联盟对矿产资源的勘探,这种工具将立下功勋。”

里固施科夫点点头,他突然明白自己今夜的突击任务,莫看只是生产一种小型工具,却有着重大历史意义。

事实确实如此啊!

苏联,乃至曾经的沙皇俄国,过去的几百年里从未出现过类似于洛阳铲的特种挖掘工具。

即便是放眼全球,洛阳铲这种发明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盗墓勘探工具,也有着强烈的独特性。

英国人曾在十八世纪末发明了一种名为coring的钻土勘探工具,其工作原理和洛阳铲有些类似。后来,美国人对这项技术发扬光大,它多是用于寻找水源。有时候,则不可思议的成为玄学工具,来断定定居点的风水。

洛阳铲,它发源于中国终于走向了世界,成为各国考古、地质勘探、矿产勘探时必备的一种工具。针对该工具的挖掘原理的进一步研究,某种意义上,南极冰芯的钻探取样,也有洛阳铲技术的影子。

可惜,英国美国名为coring的工具根本没传入俄国,更不说洛阳铲了。沙俄的工业底子过于薄弱,工业大发展还是在于苏联时期斯大林开展的两个五年计划。十年时间,苏联在全联盟发现了许多新矿,尤其是在白俄罗斯中部地区发现了大量盐矿。

苏联是用传统的拆迁勘探队在人迹罕至的区域徒步寻找,确定可疑点后开始用传统方式大规模挖掘。这类手段的确落后,不过全面临待探勘地区规模庞大,发动强大的人力进行挖掘,各类新矿大量建立,可惜战争来的太突然了。

广大苏联公民,尤其是先居普里佩特沼泽的数万军民,根本不知道洛阳铲。平民挖坑的主要理由就是挖井,大多数时候挖一个十米深的坑就能渗出水,接着用石头堆砌井壁,一口井就完成了。

苏联的一些城市也有压水井,其钻洞的技术还是石油钻进术。老实说,用石油钻井技术去勘探地下是否有盐矿,技术上游击共和国可以实现,就是有些费时费力。而洛阳铲,它技术要求不高,根据杨明志的估计,几个小时它就能下生产线投入使用了。至于使用方法,岂是一个简单能够形容的!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