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范围太广了!京剧,昆曲,粤剧,豫剧,评剧,评弹,潮剧,黄梅戏.以及无数各地数不胜数的小剧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志!!”
李少杰顿了顿,开口道。
“方言各不一样,且咬字方式很独特!!”
“戏曲的唱腔,在咬字上非常的讲究,每一个剧种的咬字都不一样,发声方式也完全不一样,这些都是重中之重!!”
“你连咬字都做不好,甚至连各地的方言都没有,也敢妄称是戏腔?!当真是好不要脸!!”
这一席话,直接让网络再一次炸开了锅!!
平时,大家也都喜欢听听歌。
也不会去深入了解。
而音乐里加一段戏腔,确实是非常棒的处理方式,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很多人因此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
可是呢?
也正是利用了大众们对于国家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群利欲熏心所谓“音乐人”的半吊子二路货色,便开始恰烂钱。
真的?
为啥我要用真的?
管它什么传统文化的。
像不就完事儿了?!
你们凑合听着。
我赚钱就行了!
于是,长此以往,无数人对于“戏曲腔调”的理解,便真的建立在了这所谓古风歌曲中装模作样的两句!!
尤其是小孩,年轻人,他们会认为,这些东西,就是传统文化!!
【戏腔是尖尖的】【戏腔是女声】【戏腔是京剧的】
但其实不是!!
所以,李少杰这一句“你们这压根不是戏腔”的说法,顿时颠覆了无数人的三观!
“笑死,还古风音乐人,真就是背套和弦五声音阶拉拉二胡弹弹古筝,然后用你那通了电的喉咙扯俩假音就叫古风戏腔歌曲了是吧?”
李少杰摇了摇头,疯狂的输出着。
“古风圈的任务本来是让传统文化渗入流行,以新颖的方式让大众感知东方古典的美学,但到了你们这里呢?”
“全是消费!消费!!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在这里消费!!”
“真恶心!!”
啪!
唰!
李少杰狠狠的一拍桌子,然后站起身,将镜头对准了一台电脑。
“别提什么创新不创新的,创新首先是避免误会,别做出错误的引导!”
“创新也是要保留原有特色的!”
“今天算哥哥我心情好,给你们示范一下,告诉你戏曲的元素如何融合到流行音乐中,别拿着你们那不伦不类的破玩意当宝!”
舒服了。
搞大家的心态顿时让我自己的心态舒爽很多。
ps,其实,分辨一个流行古风音乐戏腔.从两个方面分辨就行了。
1,方言,方言读音都没有的基本可以歇了。
2,咬字,看那种咬字的方式是怎样的,这个就需要听感了,起码不是假音扯出来的,哪怕是旦角的也完全不同。
当然了。
基本是不存在的,用心融合的音乐人凤毛麟角了属于是。
反而一些标签并不是“古风国风音乐人”的音乐人,在传统文化融合这一块做的更好。
古风这玩意全是喷人的题材,太好了。
还有,李玉刚老师都只敢说自己是“女声”而不是“戏腔”.因为李玉刚老师的那种“女声”只是加入了一丢丢的京剧元素,更多是融合了美声高音唱法,一开始李玉刚老师是男扮女唱歌(不是唱京剧),后来只是京剧的旦角给了李玉刚老师思路,于是开始学习借鉴而来。
就比如口水鸡,里面有花生,但能说那叫口水花生吗?
不能,因为那玩意主菜是鸡肉,花生让鸡肉更香,但不是主菜。
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