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轻咳一声,声音虽弱却字字铿锵:“元丰年间,蔡持正曾议增岁币至七十万,以换取辽国不助党项。然永乐城一役,辽国背约介入,谈判遂废。“
“朝廷惧于辽国随时南下河北,朝廷依然每年给足五十万岁币。”
苏颂道:“他目光扫过众人,“如今岁币仍按旧例五十万,其中三十万贯钱、二十万盐钞——此乃章魏公当年改制之功。“
“萧禧此番狮子大开口,索要百万岁币。其言纵增至七十万,辽国仍在赔钱,唯有百万方能彰显兄弟之谊。“
司马光道:“真庙时澶渊之盟,岁币自三百万压至三十万;庆历间富弼增二十万,即换来辽国与党项交兵。此非'以地事秦',实乃外交制衡之道。”
“绝非枢相所言以地事秦之举。”
章惇闻言冷笑。
章惇冷笑连连,想起苏轼再三劝他莫与司马光争执,却终究按捺不住:“敢问门下侍郎,若增岁币二十万,钱从何出?党项岁赐二十万又要恢复。更遑论废除市易法岁损数十万,罢保马法重建牧监又需百万。“他屈指计算,“这笔账,门下侍郎要如何做平?“
司马光捋须缓言:“英庙驾崩时赐赉一千五百万贯,先帝即位减半。今可再削其半。”
顿了顿他又道,“老夫愿率先减俸五成,以为表率。“
章惇听了差点失笑。
当然要换了章越在朝,恐怕也要笑司马光此为并夕夕之策。
章惇强压怒意:“文臣减俸,甚至一钱不给都可。但今日不同往来,切不说禁军如何安抚?”
“京畿四周还有六万三辅军的兵马,他们也要安抚。”
司马光道:“三辅军设之无益,虚耗朝廷钱粮!当裁罢之!何来赏赐?”
章惇冷笑道:“元丰八年蔡持正急于拓边,复用铁马法、茶法,虽敛财却败坏新法名声。门下侍郎今日罢新法、黜大臣尚算师出有名,但若连赏赐都要一削再削“
章惇顿了顿再度强调:“赏赐一省再省……怕是下面有异议。”
“一切罪责,老夫独担!“司马光斩钉截铁。
堂外风雪渐急。
……
陈桥驿的冬夜格外寒冷。
东辅军一个指挥兵马正驻扎在此。
东辅军指挥营帐内,几个虞侯,权都指挥正在围炉而坐。
“当年朝廷设立北、东、西三辅军,本是为了防备辽国铁骑南下。”为首的都指挥使赵德明重重放下酒碗,“我等太学生投笔从戎,原想建功立业,如今却连家小都养不活了。”
副指挥使王猛道:“不错,司马光这老匹夫要废新法,这次不仅是连赏赐都没了,连对禁军,三辅军的俸禄都要削减。”
“别说什么封官加爵,今日我等奉命更戍至此,连酒肉也被克扣。”
“正是!”参军李肃掰着手指细数,“原本每日一瓶酒、一斤肉,现在减作两日一瓶酒,肉也只剩六两。这般削减军需,将士们如何不寒心?”
“坏了朝廷恩赏。”
帐外寒风呼啸,帐内气氛愈发凝重。
一名年轻虞侯突然将酒盅狠狠砸在地上:“元丰年间扩军备战,如今却要裁撤军费。朝廷这般朝令夕改,叫我们如何自处?“
“司马相公要废除新法,但自元丰以后朝廷铺开这么大的架子怎么办?”
赵德明环视众人,压低声音道:“当年在太学,我们都受过蔡相公的恩惠。如今蔡相被贬,朝中再无人为我们说话。“他顿了顿,“章枢密使现在处境也不妙,我们不如问他主张。“
众将闻言纷纷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铲除奸佞,正是我等当为之事。”
当即这名都指挥写了一封信,派人策马入京。
次日对方返回道:“没见到章枢相,但信已是递到府上去。”
赵德明冷笑道:“无妨,心意已到。我等并非造反,只为讨个公道。“
说话间,对方对几名属下道:“尔等都知道了吗?”
这些官兵驻扎在陈桥驿,一路过往数名官员车马,只见出行奢侈至极。
士卒们纷纷骂道:“这些官员俸禄不过几十贯一月,但公使费却有一万贯。他们要什么赏赐?”
正言语间又见一路人行来。
下面士卒道:“是太皇太后之侄高公纪!”
为首的都指挥恨声道:“来得正好,燕太尉忠心耿耿,保了太子登基,如今却被太后罢去官职,遥放远处。”
“换了高公纪这等纨绔子弟,充三衙要职,此人不杀,更待何时?”
众人闻言,纷纷按刀而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