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寒门宰相 > 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清明上河图

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清明上河图(10 / 10)

“丰年亦不免破产。”

窗外道上满载新粮、络绎不绝的车队,苏轼指向满载粮食的商队道:“而今钱行统一定息二分,钱息由交引所和质库共论,甚至榷场也有利于平抑物价。”

苏辙道:“如今官府集铸币、信贷、盐钞于一身,岂非与民争利?浙西丝户本靠民间质库周转,今钱行垄断借贷,中小质库十不存一!”

“而今民间都是大质库,方可与朝廷钱行抗衡。”

苏轼拈须长吟,看着楼下钱行门口井然有序的人流,那里有行商、有小贩,也有持着盐钞、交引的普通百姓。

“先帝病逝时,嘱章越继其新法,今钱行便是青苗法的解法之一,元丰时司空修补免役法,民间称善。而昔年青苗法败在官吏强贷、豪强转贷;如今钱行取豪强之利而补国用,商贩得平价信贷,农户免谷贱伤农——此二策变害为利之法!”

“然而……”

二人结了茶钱,茶博士笑着道:“苏学士又作了什么好词。”

苏轼笑了笑道:“没甚意境。”

“左近新修了一座朱雀楼,可以眺望汴京,苏学士不如看看,再写出‘高处不胜寒’的好诗句。”

苏轼苏辙答允了。

他与苏辙走到楼下,看着胡商满意地收起盐钞,塞入鼓囊囊的皮袋,与掌柜拱手作别,汇入熙攘的人流。

苏轼与苏辙边走边言语一番,苏轼对章越的元佑新政虽还是有些不满意的地方。

苏辙突然道“哥哥,这两年汴京沿途的乞儿少了很多。”

“是啊。”苏轼点点头,他看着过往百姓的脸上透着现世安稳,钱粮入袋的表情。

苏轼苏辙登上朱雀楼远远眺望,远处汴河上新桥如虹,朱雀门外市声如沸,一幅财货通流、官民渐安的升平画卷。

苏辙对苏轼道:“哥哥,你看这景色,可有诗意。”

苏轼对苏辙道:“我从驸马王诜打听得一人名叫张择端,他乃密州人士,他游学甚至广,喜欢谈论诗词策论,多涉及经世安邦之大道,不过……”

苏辙仰起头听了。

“见识极浅。”

苏辙失笑。

苏轼道:“不过此人经学不成,却善于界画。于舟车市桥郭径,得以自成一派。”

“我与他道与其在经术文章上专研下去,倒不如工于这界画。”

“他初时不听,以为不过是小道,但我劝了几句,他如今有些信了。”

苏辙失笑道:“兄长便是这般。”

“好好的正经事不做。”

苏轼笑道:“此言差矣。”

“什么才是正经事,我们为官就是要让天下老百姓就能做自己的正经事。”

苏辙点点头。

苏轼道:“司空有句话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今我倒没什么诗兴。远不如当年在密州,杭州,甚至贬谪黄州时。”

“不过我今日了这幅景色,我想叫这张择端登上这朱雀楼,好生作一幅画,记下这盛世的场面。”

苏辙笑道:“好啊,此画叫什么名字?”

苏轼道:“还没想好,不过诗经有云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我觉得可用治世清明来形容这汴京的景色。”

苏辙诧异道:“兄长也觉得此是治世了。”

苏轼道:“难道我说没有了吗?”

苏辙道:“为何你还有诸多批评之词。”

苏轼一愣道:“有感而言,倒不是觉得司空不好,你也知我想到哪说到哪。”

“你也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当局者迷。”

“或者我们有诸多的牢骚,但过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以后,我们回头看,此蓦然觉得,我们当时经历的时候,天下光景最好的。”

“只是当时我们不觉得罢了。”

“所以一幅画或者什么诗词文章,让他们流传后世。让后来的人看看。”

说到这里,兄弟共同扶栏看向了远处汴河上,那景色与历史的潮流一般,亦正川流不息,轰然向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