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去年为支应辽东战事,南方的粮米如流水一般经洛阳进入河北,武元爽眼红的不行,如果不是身边的管事们死死劝住了他,他一定会租上几条船,借着辽东战事的东风,大赚特赚。
这就是所谓的利令智昏,他也不想想,户部侍郎的儿子参与到大军粮草供应里去,并大肆敛财会有什么后果?
武元庆在晋阳琢磨王氏的祖宅,武元爽则在洛阳盯着河北大军的后勤辎重流口水,真不愧是亲兄弟。
…………
“刘先生几个呢?我武大回来,也不说过来见见?怎么?我这才出去一年多就都生分了不成?”
武元爽背着手,笑眯眯的看着武府和随自己回来的从人们忙乱的搬运东西,成就感都快溢出来了。
接到父亲的来信,让他回长安之后,他便在洛阳大肆采买,务必要让人知道,武大郎成气候了。
所以随他回来的,几乎可以看做是一个商队,堵在街面上的其实只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还在城外。
武元爽准备过几日散卖出去,再扎实的赚上一笔差价,那是他的私货,和武氏宗族没什么关系。
赚的每个铜钱都是他武元爽的。
陪在他身边的是武府的两位大管事,一个管着武氏在长安的房产,庄园,还有一些商铺等等,一个管着武府的账目往来。
都是跟随武士彟多年的老人,看着眼前忙乱的景象,再听武元爽说话,两人面上恭敬,实则面皮都有些僵硬了起来。
他们可是清楚的很,今年晋阳那边的事情刚刚捋顺,武二郎是年初的时候回来的,虽说也闹了点幺蛾子,却不算出格。
只是王氏破家的时候,用低价买了些王氏的产业。
为此武元庆挨了些训斥,武士彟觉得儿子无事生非,王氏的人又没死绝,你去招惹他们做什么?
不过也不算大事,毕竟晋阳王氏跌倒的时候,冲上去撕咬的晋阳人家多了,不缺他们武氏一家。
又没把王氏的祖宅买下来,砸了他们王氏的祠堂……
最重要的还是把武氏的几支商队都解散了,并安置妥当,没出什么意外,整体上武士彟还是比较满意的。
武士彟最得意的其实还是前几年他把武氏在蜀中的茶山,织坊等产业大部分都转了给杨氏,不知杨氏那边怎么操弄的,不久蜀中就多出了两家皇商。
由宗府掌管,光禄寺操持,产出也就成为了贡品,随后武士彟的二哥武士逸就升任了蜀郡太守,这应该就是皇家对武氏的回报。
今年武士彟让人把晋阳那边的产业梳理清楚,大多归入武氏祖产,不准武氏的儿孙们再经营商事,另外把那些买下来的王氏田产庄园都捐给了晋阳书院,几乎没留下任何隐患。
结果今天武大郎突然回来了,回来之前都没知会家里一声。
几个管事赶紧通知主母,结果杨氏连面都没露,只让他们几个出来支应,并派人去请武士彟回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