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大转子顶部以下2cm、5cm、7cm三个位置,做为缝合点的位置,可以更好地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再次播放。
“接下来是肌层,因为我们选择的是外翻体位,因此我们并没有损伤更多的肌层,而且术中用的是臀中肌拉钩,把术野暴露的,所以对臀中肌也未进行过多的切断。”
“如此一来,我们并不对肌层进行缝合,直接盖住,保持更多的弹性模量。”
“在深筋膜层,我们推荐用连续缝合法。”
“大家请注意进针的位置和角度,每一次进针,大概在切缘两边-位置,然后以30°-35°的幅度到对对侧切缘的-出针。”
“如此反复,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互相交织,深筋膜层在完全缝合完后,紧贴在了肌层的表面,并没有太多的空隙,如此,可以更大程度的保持肌层的弹性模量。”
“接下来,就是更关键的脂肪层和浅筋膜层的缝合。”
“大家请看。”
“……”
“现在,应该是大家最为关注的点了,就是皮下的缝合。”
这时候,朱雀光放慢了视频的播放速度。
“我们可以注意到,我们的每一次进针之后,都会把线结藏到缝合点的下方,如此减少切缘处的间隙,有利于切缘的对合。”
“接下来,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进针和出针点的位置。”
“这是……”
再一份,与之前同样美观的切口再次缝合出来后,大家若有所悟的看着大屏幕,沉思了起来,静静地看着皮肤减张器轻轻一拉之后,那本就忽略不计的切缘,完整地对合到了一起。
如此的缝合效果,术后想不恢复好,都很难。
皮肤自身的愈合能力和潜力,就极强。
这是第二份病例。
然后朱雀光又是道:“这是我们在有了经验之后的入路选择,那么。我们有没有经历过和以前一样的入路选择了?”
“显然也是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