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眉头紧锁,对于军事他不太了解。
明明在开年的时候,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
但是谁曾想,陈望犹如神兵天降一样,奔驰千里,先行进入了开封城,稳定了局势。
“回禀皇上,这些时日建奴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并没有发起进攻,还是和之前一样盘踞在义州一带,就在周边活动。”
曹化淳告老还乡之后,接任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正是王德华。
卢象升当初在任之时,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倒是一番革新的气象。
每次听到陈望的名字,几乎都是有好的消息传来,这一次也同样是不例外。
只依靠辽镇的兵马,辽镇的兵马便会越发的骄纵,他们要求的饷银便会越发的巨大。
“皇上……”
福王身死的时候,朝臣大多以此为由攻讦杨嗣昌坐失亲藩,但是所有的攻讦都被崇祯压了下去来。
“对,祖总兵传来的军报上说的确实是筑城。”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他已经这样尽心尽力,但是局势不仅没有得到丝毫的好转,反而却是愈演愈烈,越发的困顿。
杨嗣昌领主力兵马正在四川进剿,而河南原先杨嗣昌派遣陕西兵进入,已经是稳住了河南的局势,将河南境内的叛军清剿的七七八八。
那个该死李岩,竟然自称信王。
流寇虽然盛起,但是各地官兵也都能够弹压地方,控制局面。
只是九边各镇,没有几镇能够争气,与建奴作战,皆是败多胜少,甚至连守城都没有办法守住。
崇祯脸上阴晴不定,卢象升是个人才,他很清楚。
“答应祖大寿的请求,内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收到郑州之败的消息时,崇祯当时恨不得把作为巡抚的李仙凤千刀万剐。
谈起河南的局势,王德华的神色稍微轻松了些许,如今关于河南的消息,大部分都算是好的消息。
而已经沦陷的洛阳,也被陈望派兵重新收复。
自登基以来,他没有一日不尽心,也没有一人不勤政。
所以这些年,崇祯一直都在尽可能的加强九边其余营镇的战力。
他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刚刚登基,不通政事的藩王了。
但是卢象升却是在关键的时刻,非要和他这个皇帝对着来,不听他的诏令。
王德华抬起手,用袖子抹了抹脸上眼泪,听到崇祯的问话,自然是不敢怠慢。
崇祯之所以无法接受的原因是因为洛阳重镇的失陷,万民军的越发的壮大,河南局势的迅速糜烂,让原本就困顿的局势,更为雪上加霜。
这种时候,沉默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世乱念忠臣,国危思良将。
“钱粮钱粮,又是钱粮,朕哪里给他们变来这么多的钱粮。”
沉默了良久之后,崇祯的神情显得颇为颓废,声音也比起之前更加的低沉。
但是很快,心中的怒火还是压倒了崇祯脑海的那一丝清明。
要想解决辽东的问题,那就不能从辽东出发,要从其他的地方另辟蹊径。
李岩一切的所作所为,无疑都是在狠狠的打着崇祯的脸面。
辽镇一家独大的时间实在已经太久。
致使河南民变一发不可收拾的,是那个昏庸无能的李仙凤。
崇祯放下了手中的茶杯,他的眼帘低垂。
辽东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崇祯已经是想明白了一切。
王德华神色有些难堪,但还是回答道。
崇祯缓缓的摇了摇头,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显得极为虚弱。
“皇上……休息一下吧……”
“朕的身体,朕自己清楚。”
崇祯抬起头来,正好看到了站在身旁的王德华。
“不给,让他祖大寿自己去想办法!”
崇祯独自一人坐在暖阁之中,空荡的空间让其越发的像是孤家寡人一般。
崇祯的声音低沉,语气之中也带着些许的怒意。
如今陈新甲任宣大总督,确实没有卢象升做的那般好,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要知道,崇祯以前的封号就是信王。
崇祯没有多少的惊讶,刚刚他的心思都在奏折之上,王德华应当是在这个时间走入的暖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