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就算再好的田庄,祝修远也有些看不上。
一年能有多少产出?
恐怕还不及董玉楼一天收入的零头。
“哦……呵呵……倒是咱家唐突了,呵呵呵……”
甲午稍显尴尬。
不过他立即就将尴尬掩饰,像个没事人似的,在祝修远旁边坐下,两人中间隔了一个小茶几。
“甲公公,本官曾暗中遣人,去查探过了,若要大批量熬煮精盐,最好的地方,就在淮扬沿海一带!”
祝修远直接切入主题。
“哦,竟有此事!”甲午惊叹。
“其中,最好的沿海地段,有八成,与江都王的庄子相重合!”祝修远又说道。
“原来如此,哈哈,侯爷请放心!那些田庄的地契,就在我内库监。等回头啊,咱家找个机会,向贵妃娘娘禀报此事,那些田庄就不会再动了,留下来,以供侯爷煮盐之用!”
甲午笑道。
“那就多谢公公了!”祝修远拱手。
“哎哟,侯爷客气,客气了!这不过小事一件而已,举手之劳,举手之劳!”甲午连忙还礼,无比殷勤。
“对了,方才侯爷说,那最好的地段,有八成与江都王的庄子重合,那其余两成呢?侯爷可否详细告知,待咱家派人,将那两成的地也买下来。”甲午说道。
当下,两人取来舆图。
祝修远的手指,在舆图上点点画画,详细点明,剩余两成地段的具体区域。
若要大批量生产精盐,第一阶段,从海水中提取粗盐的步骤,自然不可能采用熬煮的方法了。
这样太慢,耗时费力。
祝修远打算,将盐田法给弄出来。
直接用盐田来晒,将海水晾晒成粗盐。
盐田法适合大批量生产!
而且据祝修远所知,当今天下,凡从海水中取得的粗盐,所采用的办法,全是熬煮的法子。
盐田法压根就没出现!
纵观古代四大海盐产区,分别为“长芦盐区”、“辽东湾盐区”、“莱州湾盐区”、“淮盐产区”,最为有名。
淮盐产区,从燕国河南道海州东海县开始,到陈国扬州海安县胡逗洲,也就是长江入海口为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