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让当初受他裹挟逃至并州的韩馥夫人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上告诉韩钰,杀韩馥的并非袁绍,而是潘凤。
韩钰原本是不信的,当他见到母亲亲笔信,顿时没有丝毫怀疑,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定潘凤是真凶。
接着韩钰抓住自己与袁绍和谈的机会,主动联系袁绍,表示可以联手一起刺杀潘凤。
袁绍对此求之不得,不惜从家族调来数名死士,配合韩钰暗杀潘凤。
等死士到了邺城,袁绍才告诉他们该刺杀的是谁。
不仅如此,袁绍还有额外交代他们刺杀失败被抓,该怎么做。
直接“实话实说”,就说刺杀潘凤是受韩钰暗中指使。
这样一来,潘凤不杀韩钰,对方会得寸进尺,直到杀掉潘凤或被潘凤杀掉。
潘凤杀韩钰的话,就会引起军民百姓的不满。
当然,杀不杀,其实不怎么重要,这层窗户纸一旦被捅开,想要修补很难。
结果便是不管潘凤杀不杀韩钰,都讨不了好。
如今算计潘凤成功,眼看冀州分裂难以避免,袁绍只觉心情愉快。
审配很识趣的马屁奉上:“主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令臣佩服。”
……
到了第二天,消息再次传来,内容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袁绍收到自己灭绝人性,勾结冀州牧韩钰身边的心腹官员害死韩钰的消息时,整个人都懵了。
不是联合韩钰暗杀潘凤吗?
怎么变成勾结冀州官员,暗杀韩钰了?
而且还暗杀成功了。
袁绍很快反应过来,这是潘凤的阴谋。
潘凤只手遮天,颠倒黑白,硬是将韩钰的死归咎于他身上。
这他能忍?
袁绍立刻命人传播真相,让大家看清潘凤的真面目。
于是冀州百姓都知道是袁绍害死了韩钰,并州百姓都知道是潘凤杀了韩钰。
而二者之间,基本没有联系。
过了几天,袁绍收到了潘凤措辞极为严厉的战书。
看着一字一句恨不得将自己碎尸万段的话语,袁绍顿时意识到,自己好像把事情弄崩了。
他明明想拖延时间,好让自己从容拿下并州,积蓄实力再与潘凤一决高下的。
怎么经过自己一番苦心孤诣之后,双方又要开战了?
这不是弄巧成拙了吗?
袁绍慌忙召集审配等心腹议事。
审配很明确告诉他,此时并非与潘凤争锋的时机,两人相争,只会两败俱伤。
之所以说两败俱伤,其实是给袁绍面子。
准确来说,此时的袁绍根本不是潘凤对手。
他担心实话实说,会得罪正憋了一肚子火的袁绍。
袁绍问道:“可否派人说明此事并非本公指使?”
审配暗中摇头,真是病急乱投医。
“潘凤既然将脏水泼在主公身上,又怎肯让主公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