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腹,这就是心腹,就如同舅舅长孙无忌那样,是父皇的心腹,一切事情都为父皇考虑,王平安也是如此,事事都为自己着想!
李治心想:“我得好好感谢一下王平安,可我该怎么感谢他呢?”
王平安又道:“太子殿下一语惊醒梦中人,臣终于找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并和太子殿下说后,太子殿下便示意长孙大人,让长孙大人处理此事,臣便又和长孙大人说了这件事,得到了长孙大人全力的支持……”
长孙无忌点头道:“不错,正是太子殿下授意给老臣,老臣详细去问的王平安,事情的前因,便如无病说的一般无二,此后事宜,老臣对皇上和诸君都说明了。”
李世民点头道:“原来如此,朕实没想到,原来事情的起因竟是这样的!”他摸了摸胡子,对李治道:“治儿,以后这样的事情,你要多做些才好,为父皇分忧。嗯,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子!”
大臣们立刻又开始歌功颂德起来,大拍皇帝和太子,这爷俩的龙屁,顺带着也给自己表表功。可从头到尾,不管是皇帝太子,还是群臣,谁也没有夸王平安一句,连半句都没有,甚至连要夸的意思都没有,就如同王平安是个局外人一般,他所说的事情,和他自己,完全没有关系一样!
但是,就如同史忠臣和王平安说过的一样,你要是独占功劳,有可能只得三分的奖赏,但如你的功劳分出去,那有可能得十分的,而且肯定没有人拖你后腿,都会说你该得!
李治忽然站起身,道:“父皇,虽然王平安在整件事里,并没有什么功劳可言,但他办事勤恳,能将所有人交待下去的事办好,没有功劳,但却有苦劳。儿臣以为,这样的臣工,当好生嘉奖,为天下的臣子们做出个榜样,只要肯卖力做事,朝廷,父皇,以及诸君就不会亏待他!”
李世民笑道:“好啊,治儿你说,该怎么奖赏无病?”
李治道:“关于赈灾新法,利国利民,儿臣以为……应当封侯!”
长孙无忌顿时就急了,心想:“太子,王平安对你够意思,可你比他更够意思。赈灾新法直接就封侯,那他预防住了天花恶疾,该封什么,封公爵?开什么玩笑,没见过血的人,怎能以公爵许之!”
他站起身道:“太子所言甚为有理,不过老臣以为……”他看了看李治,这个面子不能驳得太很,又看了看王平安,这孩子确实不错。算了,退一步吧!
长孙无忌道:“老臣以为,王平安年纪尚幼,虽有些苦劳,做事卖力,却难以服众,不如先封他个伯爵吧,待他日后又立新功,可再行封赏!”
李治说的,直接给王平安封侯,确实有点太过火了。大唐定爵九等,王、郡王,这两个王平安就暂时不用想了,要么他是李姓皇族,这点他不是,所以不用想;要么就是掌有巨大权力,可以动摇朝廷的军阀,李世民统治时期,王平安想当军阀,那是休想,除非是强势李世民驾崩,糊涂李治上台,这才有可能。
国公、郡公、县公这三个等级,需有军功,要见过血的人才能得封,李世民统治时期,还没有例外,王平安也不用想。
剩下的侯、伯、子、男,是可以封给王平安的。但是,一个无爵之人,又尚无巨大的功劳,直接就跳过伯、子、男三等,直接封侯,却是极难的,要是因为赈灾新法封了侯爵,那天花一事,就没法再往上封了!
在封建社会,有个习惯,当臣子的功劳,大到无可再封的地步时,那么下一步,往往便是杀掉这个功臣。赏不了你,那就不赏了!
所以说,李治直接要给王平安封侯,是好心,但好心不一定会办出好事儿来,他当皇帝后,想怎么封就怎么封,别人没法管,可他不还没当皇帝呢嘛,封谁当侯爵,岂能是由他说了算的,那不等于直接把王平安架到柴堆上去了。而长孙无忌出言反驳,却是为了王平安好,把他从柴堆上拉了下来!
其实两个人都是好心!
别的大臣们却都沉默了,心中都想:“封伯爵,也有点大了,先封个男爵还差不多!”
李世民看了眼李治,又看了眼长孙无忌,再后看了眼王平安。见王平安额头上的汗水滑下,捧着茶杯的手都哆嗦了。他心想:“有畏惧之心,便是好事!”
李世民道:“王平安确实没有什么功劳,但苦劳确是有些,既然太子为他讨赏,那朕便赏之。”他顿了顿,又道:“封王平安为伯爵,封地折柳县,食邑七百户,良田千亩!”
王平安呆住了,自己成了伯爵了?有了一个县的封地?自己提出了赈灾新法,有功劳,但没被封,被别人忘了,自己献出消炎药水的方子,让大唐府军全部受益,有功劳,可别人干脆就想不起来这回事,没有被封,自己提出天花预防的方法,全是别人的英明,别人的睿智,和自己一点关系没有……
好吧,我承认,和我一点关系没有,不封就不封吧,大不了我回家种地去,功劳全都给你们!
大家都说他没功劳,功劳全是大伙的,而他顶多出点汗,有那么一点苦劳……结果呢?
王平安心想:“我成伯爵了,真的假的?”
就听史忠臣道:“王平安,还不上前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