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141章 他是俄罗斯人!

第141章 他是俄罗斯人!(1 / 2)

凌晨,森林中仍然弥漫着雨雾,几名手持武器身上披着伪装网的军人出现在河边的草丛中,透过河道上迷蒙的雨雾黄维疆眺望丘索瓦亚河,但几乎分辨不出河岸的轮廓。 “狗钻篱笆找空子。”这处距离铁路桥数公里的坡地,是越过丘索瓦亚河唯一的登陆场,赤卫军守桥部队在西岸,如果从东岸进攻,恐怕部队还未占领铁路桥,桥就被他们炸断了,所以只能潜入西岸,在守桥部队反应过来之前,率先抢占铁路桥,拆毁安装在上面的炸药。

在黄维疆身后,数十名战士从硕大背包中取出橡胶充气筏,然后用脚踏充气泵为其充气。这种橡胶充气筏是西北边防军特有的装备,橡胶充气筏的重量仅只有百余斤,但是却可以将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送到河对岸,在河道密布的西伯利亚,灵活方便的橡胶充气筏在一次又一次奇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对岸亮起几点若明若暗的灯光,是昨夜就已经过河的尖兵排发出的信号。

“过河!”看到对岸的灯光信号后,身披伪装网的黄维疆下达了命令。随着一声令下,数十名披伪装网的战士扛着六艘充气艇冲到河边,把充气艇被推入河道,随后跳上充气艇的士兵立即用工兵铲滑水,朝对岸划去,河道中的水雾为行动提供了掩护,大雾中只能听到轻微的划水声。几分钟后,第一批六十名士兵乘充气艇到达对岸,在他们发出信号后,东岸的战士立即拉绳子将充气艇拖回到东岸,前后不过二十来分钟,三营两个连近四百名官兵全部到达西岸,充气艇发挥完作用后即被放气掩埋在河道边的草地里。

在丘索瓦亚河铁路桥东岸森林中,依在草丛中的俞明辉通过望远镜打量远处的铁路,丘索瓦亚河东岸的铁路完全被破坏,炸断的路轨、烧得只剩下残骸的枕木,在圣叶卡捷琳堡被边防军占领后,残余的赤卫军在西撤时沿路破坏了路上所有的铁路以及加水站。 “这就是丘索瓦亚河铁路桥”从望远镜中看到那个横跨两岸百米悬崖上的铁路桥雄姿,俞明辉明白了集团军司令部为什么会同意俄国人的要求,派出精锐部队袭占铁路桥。俞明辉可以想象当初修建这座路桥的难度,桥一旦被炸毁,西伯利亚铁路即被切成两断,没有几年时间根本不可能重建。

雨雾弥漫的铁路桥西岸,沙包工事后赤卫军士兵不时抬头朝东岸张望,自从得到白匪越过乌拉尔山的消息后,这里所有人都紧张起来,恐惧心中弥漫,他们清楚的知道白匪对待赤卫军战俘的手段。 “但愿……保佑!”一个留着俄国式大胡子的老兵抱着步枪看着东岸在心中祈祷道,中间几个字被他省去了。在赤卫军中神父和上帝都是反动的,是不可以接受的,如果向上帝祈祷会被认为意志不坚,而遭到政治委员严厉的惩罚。

“桥头处赤卫军大约有两个连约两百人看守,俄军主力三个营兵力约一千两百人左右,无炮兵,均驻于铁路东侧谢瓦村,距离铁路桥大约400米,就是这里……”在西岸距离铁路桥不到500米的森林内,金昊哲指着地图向营长汇报敌情。昨天夜里在营主力休息时,金昊哲就带着尖兵排四十名战士乘充气皮艇潜入西岸,在主力到达前完成对铁路桥一带的侦察,摸清敌军兵力配署。

“他们在桥上安放了多少炸药?炸药安装在什么位置?” “俄国人在铁路桥桁梁上弦、斜桿以及下弦上安装45包炸药,从外表观察应为俄军制式三公斤炸药箱,一旦引爆丘索瓦亚河铁路桥会被完全炸垮,这是炸药位置标定图。”金昊哲拿出铁路桥结构图说道,在结构图上标定了炸药安置位置。为了弄清炸药的安放位置,昨天夜里金昊哲带着搜索排的几名士官,近距离观察铁路桥上的每一根桁梁,三公斤制式炸药箱根本无法妥善隐藏,而且俄国人显然没有隐藏的意思。

“通讯兵,立即把a区炸药位置通知壁虎。”看着结构图上标定的炸药位置,黄维疆喊来一直和自己保持一米距离的通讯兵,通讯兵背负一部六年式无线电臺,用电臺不仅可以和对岸俞明辉带领的部队联系,使用偶极天线时可以向几十公里外的团部发电报。 “壁虎、壁虎、我是蟑螂、我是蟑螂……”通讯兵接过标定图纸,立即拿起话筒轻声呼叫东岸的部队。如果将这一幕拍成照片拿到后世网络上,无线电爱好者一定可以一眼认出通讯兵背负的电臺是有名的 “71型2w短波电臺”,也就是后世电影《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成面对包围上来的美军通过报话机向指挥部高喊 “向我开炮”时背负的71型2w短波电臺。

如果说有什么最值得西北军自傲,恐怕就数完整的通信体系,基于五十年代初国产电臺技术的无线电通信体系,一直装备到营级。以九一型100w短波电臺为原型的六式100w电臺装备到军师之间;

以八一型15w短波电臺为原型的六式15w电臺,装备到师团之间;以七一型2w短波电臺为原型的六式2w短波电臺,装备到团营之间;而野战时营连排之间架设磁石电话,完备的通信设备使得集团军司令部可以直接指挥前线的排级甚至于班级部队,当然确实需要的话。因为所采用的电臺都是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技术水平,边防军装备的电臺都是采用指型玻壳电子管。

而六式2w短波电臺整个电臺包含发射机、接收机和接收用组合干电池,共重16kg,另配一米带负荷线圈顶部辐条鞭状天线、4米顶部辐条鞭状天线和44米偶极天线等附件,需要一个通信兵来背负行军和使用。采用一米带负荷线圈顶部辐条鞭状天线时通报5-10公里、通话3-7公里;使用4米顶部辐条鞭状天线时可通报40-55公里,通话10-22公里;采用44米偶极天线通信距离约为60公里。

六式2w短波电臺在行军时只能背着电臺用鞭状天线边走边接收,发射时,必须停下来,电臺需要7.5w电源。严格的讲,六式2w短波电臺并没有达到移动通信必须的 “动中通”要求,即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在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而只能算是一种可搬移的通信,或称之为游牧通信。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作为移动战术通信工具,在这个时代六式2w短波电臺仍然是一种堪称完美的战术通信设备,全世界目前也仅有西北军装备有这类性能先进的战术电臺,这些电臺是西北军战斗力的倍增器。

“一连长,你们连带上6枚跳雷、6枚定向雷,再带些反步兵雷,在这里构建阻敌阵地,记住,战斗一打响你们必须要把俄军主力给我死死钉在此处,能做到吗?”指着地图上俄军主力营地和铁路桥之间的那片开阔地,黄维疆对身边一连长命令道。从俄军主力居住的村落到桥头只有400米,部队通过这片开阔地最多只需要一分半钟,要保证战斗胜利,必须要布设一个连在此处打援。 “一连长你还有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内必须布置好一切。”看了一下时间,说话时黄维疆连头都没抬。 “是!”李清云大声回答道,立即带领部队朝指定目标赶去。

两分钟后,当李清云带领部队到达指定位置,稍微观察了一下地型,立即决定按战术教材要求在这片满是农田的开阔地带布设一个梅花地雷阵,梅花地雷阵是边防军战术教材中在开阔地型布设有限雷场的一种布雷方式,源自司马从后世抄取的一个战例,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少量雷的杀伤力。

布设雷场非常简单先埋设一枚地雷,再在其周围一定距离画一个圆,在这个圆上每间隔60度埋设一枚地雷,这样,7颗地雷就组成一个小梅花阵。随后以这个梅花阵为中心,半径200米的圆周线上每间隔60度再布设一个小梅花阵。这样,敌人若进入雷场,不管怎么走都会遭遇至少一个梅花阵,一个梅花阵中只要有一颗雷炸响,慌乱中的敌军步兵再趟响阵内其它地雷的概率就很大。

防御雷区的布设位置不能离己方阵地前沿过近,否则一方面雷区会在敌军炮火准备中被摧毁,起不到作用,另一方面过近的雷区也会限制防御部队反冲击。按照防御雷场布设规定,必须把地雷埋设到敌军阵地前沿。

身上披着插满杂草伪装网的几十名战士在麦田掩护下,趁着凌晨昏暗的光线,潜入距离村庄不足百米的位置,随即开始按规定布设雷场。披伪装网的战士用工兵铲在地上挖了一坑后,随后从背包里取出一枚4公斤重的六式跳雷,这种跳雷曾在买卖城防御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西北军的主力野战地雷,他的原形是二战德军地雷,西北军士兵通常叫它 “断子绝孙雷”或者 “太监雷”,在战斗时,地雷先弹射到齐腰高再爆炸,致命的霰弹向水平方向射出。

“咔!”地雷保险栓被抽出时发出细微的声音,埋设好地雷的战士随即在六式跳雷分叉引信上覆盖上一层青草,然后沿来时的路径撤回阻敌阵地。设于林地田野上的阻敌阵地中,官兵已经用工兵铲构建了简易的卧射单人掩体,强于土工作业从来都是边防军的特点,在伪装网保护下单人掩体被隐蔽在林地田野间的杂草丛中,一块一米见方的单兵伪装网在战场上的作用,甚至于不亚于战士们手中的步枪。

在李清云指挥连队官兵布设阻敌阵地的同时,黄维疆带领二连以及搜索排潜到铁路桥左侧草丛中,草丛中的战士们透过薄薄雨雾看着在桥头阵地上来回走动的俄军,搜索排战士手持微声手枪、冲锋枪静静的等待着,如同猎豹一般随时准备给桥头俄军士兵致命一击。在几乎可以听到战壕工事后俄军士兵的说话声时,黄维疆脸上露出冷笑,此时黄维疆已经认定自己可以成功夺占铁路桥,俄军的警惕性实在太低了。

赤卫军尽管拥有正规军的名义,但是实际上根本就是一支缺乏训练的民兵武装,桥头前简陋的布防,甚至于都没有布设暗哨,只有几处无法隐蔽的流动哨,连西北的武装工人都比他们更专业。 “行动!”黄维疆看了一下手表,已经到了约定时间,于是立即下达了行动命令,早瞄准流动哨的搜索排战士随即扣动微声枪的扳机,二连一百八十余名官兵也同时跳出草丛,冲着最近的战壕甩出手榴弹。

“妈的,白婊子”浑身酸软的乌斯洛卡夫睁开眼睛刚要起床,背后传来火辣辣的刺痛感让乌斯洛卡夫骂了一句,然后冲地上的女人吐了口唾沫。丰满臀部的女人静静躺在地上一张破毛毯上,任由腥臭的唾沫吐到自己脸上,浑身疼痛的女人脸上挂着泪水,一动不动的看着屋顶,双手反绑的她也只能这样静静的看着屋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