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166章 屠城

第166章 屠城(1 / 2)

共和六年三月,西北电讯公司大型短波电臺竣工,装设15千瓦自产无线电发报机,随即成立了西北国际无线电臺,与欧洲建立了双向通报电路,这是中国与欧洲直接通信之始,年底,又增设了一部自产的30千瓦短波发报机,自此之后西北国际无线电臺承接转发北京、上海、天津、汉口等各地的国际电报,成为这个时代中国最大的国际电臺。

西北电报大楼顶楼有一处宽敞的收发大厅,在收发厅内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超过四十二名女电报员在此工作,她们日夜不停接收来自全国和全世界各地的电报,同时又把电报转发至全国各省以及世界其它国家,这里是西北电讯最为重要的一个机构。

“哒、哒、哒、……!”一天二十四小时,收发大厅都响彻着犹如机枪般的声响,这是电传打字电报机工作时发出的声响,在穿制服女报务员耳中,近似枯燥乏味的声音像音乐一般。在这个时代各国所采用的电报通讯,仍然沿用1844年电报刚发明时那种繁覆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收发电报,发报人员先要将电文翻译成电码,然后将电码发出去,收报人员收到电码后,又要将电码翻译成电文。

通常发送电码,是按揿发报机上的电键,收报臺收到的讯号,是不同长短的声音,收报员需要凭听觉,把电码记录下来。这种落后方法,翻译电文要费很多时间,记录电码也容易出错误,并且收发报时,双方必须先联系好,电报发出后还要得到对方覆电,才能知道是不是已经准确接收。电传打字电报机就没有这个缺点,它可以直接把收到的电报电码自动翻译成数字或者字母,然后由译电员直译成汉字。

端坐在电传打字电报机旁漂亮的女译电员,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直盯电码纸带上的四脚电码,与此同时她的右手则在纸上将电报直接译出,无论电报上的内容是什么与他无关。 “西北边防公署司马主任钧鉴:兰州城破,勋伯代兰州十万汉民乞求援手,城破后,西军必杀尽兰州十万汉民,望司马主任念同族之亲火速派兵援助兰州,甘肃督军张勋伯”最初未带任何感情的女译电员,在译出电文后面色惊恐的举起右手,一名来回巡视的官员立即走过来,拿过电报纸一看内容,脸色瞬间煞白。边防公署和中央以及地方间的电报联系都是通过电讯公司代为收发,而电讯公司为此则设立了专线邮递员,以确保电报及时送达。

“快,特急电报,立即送边防公署主任办公室。”电报大楼下工作人员从传送筒内取出电报交给早已等候的邮递员,接过电报后邮递员立即发动摩托车驶出地下停车场一路向边防公署驶去。 “让一让!让一让!”手拿特急电报的办公人员一边喊一边快步朝主任办公室跑,虽然不知道电报内容,但见这份电报红色信封,也知道紧急程度。公署收电被分成五级,其中红色是最高级别,必须在第一时间送达。

赶到指挥中心的司马眼盯地图,现在每耽误一分钟,可能就会有数十兰州百姓死于屠刀之下。 “我们最近的部队在什么地方?” “中卫,宁夏镇马福祥归附后,按参谋部命令三十三旅全旅已于一周前进驻中卫,中卫距兰州约400华里,道路情况为三级,系清代修建的夯土路,近期并无降雨,道路条件良好,卡车均速约80华里左右,如沿途无阻敌到达兰州城下约需五小时,最晚可在六小时内到达兰州,不过三十三旅只有三百一十五臺卡车,不足运送全旅官兵。”蔡锷指着宁夏境内一座县城说道。

边防军至今只有教导师是完全摩托化部队,至于其它部队只是按每团一个摩步营、每师旅一个汽车团或营编制,步兵半步行、后勤半摩托半畜力是边防军现状。 “救命如救火,刻不容缓,参谋部已命令三十三旅立即扔下一切不必要物资,汽车拖曳火炮,尽可能多搭载步兵,预计三十三旅现有车辆可运送一个半团战斗部队及全部火炮,空军驻中宁野战机场三十八战斗机联队将负责协助扫清敌阻敌部队,六小时内三十三旅一定可以到达兰州。”听到蔡锷安排司马点点头,但六个小时太长了。

“让三十三旅以最快速度进抵兰州,争取在五小时内到达兰州,最迟五个半小时,如有延误,三十三旅主官即自裁以慰兰州百姓。”司马面色铁青的喝令道,是西北坐视导致兰州被围十九日城破,而中央在这十九天之中,更是只有数次通电而已。

“主任,目前马安良长子马廷辅仍在西北,是不是需要将其逮捕。”军情局情报军官请示道。 “命令宪兵队立即将其一行逮捕。”蔡锷替司马作出回答。 “是什么让马安良在围城十九日后,会不惜一切攻城?”司马眉头紧皱,按调查部情报显示,马安良直到昨天还将希望寄于其在西北活动的长子马廷辅身上,现在却放弃围城以求自保的策略到底是因为什么?

“除三十三旅外,我们还有……”几名参谋不停在地图上标註距离兰州最近的部队,以加强增援兰州的兵力。站在作战室地图旁的郑培林自始至终没有发言,而是不停用圆规和尺子在地图上比划,参谋们的谈论与争吵,郑培林显然没在意。

“主任,六小时太久了,换我的人,两小时,我保证两小时内把千人规模的精锐部队投送到兰州城内。”郑培林话一说出,原本嘈杂的作战室鸦雀无声。面对信心十足的郑培林,司马只说了一个字: “说!” “空降陆战团,空军空降陆战团目前在陶乐基地进行沙漠环境适应作战训练,如果参谋部同意,我保证两小时内把空降陆战团空投进兰州城,两小时,最多两小时。”郑培林向主任保证。

郑培林一直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证明空降步兵团实力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郑培林会命令空降步兵团提前进行最后一次空降,半个月前又以进行沙漠适应训练的名义把空降步兵团和空军运输机部队调派至陶乐野战机场,等得就是此刻。

司马眉头一皱,用一千名刚刚成军的空降兵去援救兰州会不会太冒险?万一……。 “立即把伞兵派过去。”犹豫数秒后司马下定决心,一千名伞兵至少可以救下数千百姓,再冒险也值得。

透过未封死的射手舷窗,李继远看到外面的战友背着沈重的伞包依次登机。这时h-1型轰炸机改制的y-1型运输机关上尾部舱门,并且开始加速滑跑,随着螺旋桨音调骤然提高,机舱内坐在竹制舱板上的战士心也提了起来。依次起飞的96架y-1很快在空中组成轰炸机部队惯用的三角队型,庞大机群发出轰鸣声几乎可以震醒天宫上的玉帝,编队机群快速向目标驶去。

“看你这么不安生,可是尿多了吗?”李继远拍拍身前战友笑问一句,这是伞兵们彼此之间的玩笑,每一次登机时总会有战友因为紧张在机场边放水。 “我带的子弹多,等着杀人呢?”身前战友回敬李继远一句,然后自顾自的调整头盔。讨个没趣的李继远干笑一声,朝周围战友看去,他们大都闭目养神,眉间带着第一次上战场的兴奋。

“看,是巨鸟,娘啊,什么时候能坐上巨鸟,省得像现在这么挤。”靠近舷窗射口的伞兵突然冲机内大声叫道,脸上满是羡慕。被战友喊声吸引的李继远朝机外望去,是巨鸟,那是西科斯基公司正在试验的大型四发运输机,李继远曾在陶乐野战机场见过一次,h1轰炸机和它相比就像是过去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差别,它和空军战斗机一样,采用单翼,尽管单翼机看起来单薄,可它的载重比y-1运输机多出数倍。

“四臺780马力发动机,一次能带28名伞兵,整整一个排啊!啧啧!可惜轮不到咱们。”面带羡慕一名战友啧啧讚嘆。就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模样怪异的巨鸟吸引时,机尾响起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你想摔死就坐上去,那玩意还在试验阶段,上次刚一降落发动机就着了,坐上去咱们得求佛拜神保佑发动机不会着火,万一出事,那上面可有一个排的兄弟。”原本面带羡慕的众人看着那架庞然大物,不禁为里面的兄弟担心。

五天前当它第一次出现在伞兵面前,出场表现并不完美,一降落到机场四臺发动机中有一臺起火,如果不是地勤抢救及时,大鸟第一次出场可就变火鸟了。 “大鸟大鸟好一个大鸟,烧了鸡毛。”大失所望的伞兵用这个顺口溜编排那只巨鸟,即便如此每当人们走过那架庞然大物时,仍然会用敬仰的目光讚嘆那架史无前例的大飞机。

巨鸟飞行员不时透过舷窗紧盯发动机,心中不断祈祷。 “但愿它们能争点气,要着火,也等到了兰州再着。”这架巨鸟是西科斯基飞机公司正在试飞的大型运输机,五天前进行了第一次千公里飞行,刚一降落在陶乐野战机场,发动机自燃差点没让整架飞机报废,为了等新发动机,五天来一直停在陶乐野战机场。

结果刚一换上新发动机,就赶上空降步兵团去兰州,因为运输机数量不够,尚在试验中的巨鸟也被临时征用。这个时候谁也顾不上双层星型发动机易自燃的不足,能多运去一个兵是一个。

“也不知道现在兰州城会是个啥模样?”望着机外蓝天白云,李继远不时拍打腰间手枪,想象兰州城的样子。 “快朝这跑,快抓住绳。”内城南门城墻上助战的民壮,眼年拼命朝内城跑来的乡亲大声喊着。同时向城下抛出十几根粗绳,这些粗绳已经救了上百个乡亲。趴在城墻上的督军府卫兵端着步枪瞄准追赶老百姓的西军开枪,尽管用尽全力,但稀松的子弹根本无法阻止像疯子一样的西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