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263章 918基的

第263章 918基的(2 / 2)

“……日本人只用木材、和纸建房子,其实这是一套实用建筑学,一种将现有资源运用到生活上的智慧表现。日本经常发生地震,选用木材建屋,是为了防止地震造成的伤亡。日式建筑主要使用两种木材:一是扁柏,二是雪松,后者用于房屋的框架方面。这两种木材我们有充足的供应。除了屏风与门,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和纸。方上尉,今天和纸还有榻榻米可以运来了吗?如果没有和纸,我想我们很难保障两天后的试验!”

拿着图纸查看工程进度的侯泽森对身边的联络军官说道。这个工程侯泽森享有一切优先权,甚至在没有雪松的情况下,空军动借用军事优先权,通过特设机构从日本进口了整整一船雪松。

“长官,运送和纸的车队将在25分钟后到达模拟场附设工厂,45分钟后将进行第一批屏风和推门的加工……”跟在侯泽森身后的军官翻开计划书汇报道。学习自德裔移民的精准,在西北各个方面都有充分体现,而空军更是将其引用到各个方面,所有一切都严格遵从计划,精确度以分计算,绝不容许任何拖误。

“口中喊着中日友好,但却早已磨刀霍霍,这或许就是国与国之间最真实的关系写照吧!”侯泽森此时在心中想到。对日本作战,侯泽森这个曾在日本遭受歧视,熟知日本人心理的人,向来是举双手讚同。但让侯泽森无法适应的是,空军准备这场战争的方式,太过于科学。来到基地一年,侯泽森获得太多内幕。

“空军不是在准备战争,而是用一种科学家的方式计划如何达到最大规模的杀伤。无论是在空军或是陆军之中,他们现在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把战争演变成一种科学,依靠大量实验数据以达到未来的最优。”侯泽森想起在俱乐部和其他工程师谈话时,他们对国防军的评论。科学!这是一个关健,正因为如此自己才会被征召,参加这一个旨在毁灭的科学试验。

整个试验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最初空军的技术部队建造了一些居民模拟建筑进行了初步测试,如:测试新型燃烧弹和炮弹的穿透能力以及穿透后在房间内的表现等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在试验靶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测试,重点考察新型燃烧弹对建筑及相关工厂设施的破坏性,比如工作臺、包装箱、储藏箱等等。

燃烧弹采用迫击炮抛射以及空投等多种方式进行试验,空军征召的工程师仔细测试了不同落点、距离等等对上述物品燃烧效果的影响,甚至还建立一个相关数学模型来分析,模拟对一个标准厂区的燃烧效果。而自己领导的这个模拟村建设是空军为了进一步验证轰炸的有效性而特意建造的工程,去年就已经开始,直到现在用了近一年时间才接近尾声。建造一个拥有上千套日本住房以及数座工厂的日式城镇,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毁灭。

显然侯泽森并不知道,其实毁灭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这种科学的根本在于如何用少量的成本去完成对目标的毁灭。而正是侯泽森所参与的试验的根本目的。

正当侯泽森感嘆毁灭的科学时,王立鹏一行已经乘卡车抵达一座大型机场,在机场停机坪上停满了庞大的四发轰炸机。伴随巨大的轰鸣不断有飞机在机场的多条跑道起降,显然这里的训练非常紧张。 “天!这里至少有一百架大型轰炸机!”望着机场上数量繁多的轰炸机,王立鹏终于明白为什么空军轰炸机联队会缩编,一个联队只有12架训练用轰炸机,整个空军只有七个满编轰炸机联队。并不是因为经费不足,而是经费全部被用来采购秘密大型轰炸机。

清晨,司马在下楼时听着陈婉云的笑声和婴儿的吱呀声,司马的心头充满温馨和幸福。 “叭叭!”坐在婴儿椅上的儿子见到司马后兴奋的拍着手,嘴里含混不清的向自己表达兴奋,司马脸上满含笑意,充满父爱笑容。 “翰墨!”心情不错的司马一把把儿子高高举起来。尽管一直反对对子女的溺爱,而且他已经决定在儿子小学毕业后,就把他送到寄宿中学学习生活。这就是父爱,也许有些残酷。

被高高举起的小翰墨咯咯的笑着,不住踢打双腿,冲着一旁的母亲炫耀着自己已经比她 “高”,他也很享受与父亲的欢乐时光。 “好了,你们父子两个别疯了,赶紧吃饭吧!翰墨到现在还没吃几口饭呢!”陈婉云接过儿子,娇媚的瞪了一眼司马。 “今天吃什么?”七年了,司马并没有改变口刁的毛病,甚至更上一层楼了。

“要到元旦了!”陈婉云似有所思的轻声说道。 “哦!等过几周,我会抽时间去的!”婉云的提醒让司马一楞。这几年元旦后春节前,司马都会以休假的名义去中俄边界地区库苏古尔湖庄园内呆上五六天,实际是去和自己的另一个家庭团聚,这对安娜和彼得的弥补,也是司马唯一能做的事情。

在吃早点时,司马习惯的拿起桌上的几份报纸翻了翻。报纸是了解信息的最好的工具,在 “新闻法案”保护下的国内报纸,从来都是舆论监督的最好工具,从报纸中司马可以了解到官员们并不愿意汇报的事务。刚一展开《西北实业报》,司马立刻就被报纸头版的钢管结构颇为丑陋的飞机吸引,这架机后世人看起来都很熟悉,应该说非常熟悉,是直升机!

“像鸟儿一样腾飞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也正是这种梦想使我们依靠科技的力量,有了诸如飞艇与各类大小飞机,但这些飞行器却无法满足我们像鸟儿一样腾飞的梦想。但昨日鄙人于西科斯基飞机制造公司见证了一场人类航空史的飞跃,在西科斯基先生和其公司内多名设计师的努力下,人类实现了数千年来的梦想,像鸟儿一样自由腾飞!”《西北实业报》在头版用半幅版面报道了西科斯基公司进行直升机试飞的报道,并配以大量试飞照。

“直升机!有点儿意思!西科斯基?”报纸上的报道让司马心中一动。一直以来之所以未将直升机列入发展计划,原因非常简单,司马希望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发展。过多的引入后世的科学技术无疑可以加速国内技术发展,但另一方面却有可能扼杀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中华航空企业的b-17炸机和于氏航空的dc-3运输机仿制完成之后,两家企业依靠这两型飞机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先进的企业,但在他们的挤压下,其它依靠自主研发的企业已经到了举步唯艰的地步,如果不是自己要求国会通过对航空制造业提供政府补贴,恐怕目前西北的数十家航空器制造业很难生存下来。

报纸上西斯基公司制造直升机的报道让司马大吃一惊的同时又欣喜若狂,西科斯基显然已经找到了适合他的行业,无论是作为西科斯基公司最大的股东或是官员的身份,司马知道西科斯基现在发明直升机具有非凡的意义。如果两年前海原地震时,陆军拥有直升机,或许不会伤亡如此之大,毕竟飞艇太过于庞大,用于人员搜救并不合适。

“或许应该给予一定帮助!”尽管并不愿意过多干预西北科技研发,但司马却觉得稍微给他们一些提示,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先例了。做出决定之后,司马就亲自从数据库中提出了一些资料,资料非常简单,其实更多的是数据资料以及简单图样,司马是根据从数据库中提出的h1直升机图样,利用一周时间亲手绘制了一些简单的图纸,一直拖了近一个月才交给侍从官,让其给西科斯基公司送去。

“这是……我可以知道这是谁设计的吗?”摊开眼前的图纸,西科斯基眼前一亮,蚌壳式的前舱门,机舱后面三角形的流线部分,在尾旋翼下方小翼平滑的丰满机身,布置于机首的大型发动机,这一切无疑都是自己想都未曾想到的。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师,瞬间西科斯基相信在结合了这些技术后,自己的直升机无疑将会更加完美。

一个月来西科斯基仍在全力改造直升机,以让其更具实用性,但进展并不大。而眼前的图纸和资料无疑给自己指明了方向,但随即西科斯基作为直升机发明者的兴奋和骄傲同样消失的无影无踪,难道有人比自己更早发明了直升机?他为什么将这些资料转交给自己?

“是这样的,我们先生在看到西科斯基先生发明的直升飞机后,由此产生一些大胆的想法,如果有用的话,你可以留下来作为借鉴,当然是否能够用得上,还要由您来决定。”穿便服的侍从官礼貌的回答了西科斯基的提问,这种事情已经做过很多次,虽然不知道总理为何关註这类小事情,并愿意在技术上面浪费时间,但作为总理的侍从官,这些问题不是自己应该过问的,自己的职责,就是完成总理交待的任务。

这个军人模样年青人的回答让西科斯基一楞,既然对方并不愿意回答自己,出于礼貌西科斯基没有再追问下去,但为了避免未来不必要的麻烦,还是提到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专利。 “当然……当然有用,买下这些专利需要多少钱?” “这是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帐号,如果西科斯基先生愿意的话,可以在任何时候汇去一万元,作为专利的使用费用。” “再见!希望早日见到新飞机的试飞,祝您一切顺利!”把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帐号卡片递给对方后,完成任务的侍从官随即和不知所措的西科斯基道了别。

“这些技术竟然只要一万元,而且是向慈善基金会捐款。”西科斯基今天总算见识到了什么是怪人。瞬间解决了困扰自己的诸多问题,而且不索分文,唯一的要求就是向慈善基金会汇去一万元。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