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12年1月5日,农历11月19日,尽管距离春节尚有一月,城市的街道上已经呈现出浓浓的年味。按几年来形成的惯例,元旦后,全国各城市,开放街道集市,曾经的人行道、便车道到处都是摆放整齐的摊位,摊位前挤满人头攒动的百姓,人们脸上挂着安逸的笑容,今年一定又是一个好年。
共和九年、十年五省大旱在政府得力救助下罕见的没有饿死人,而共和11年是个好年景,鲁省各地基本上风调雨顺。九年、十年抗旱保产时国防军帮助打下遍布鲁省的机井和良种的应用,更使11年各地的收成迈上了新臺阶。年关将至,口袋殷实的各地百姓纷纷提前置办各类年货,准备过个好年。街道上到处都是小商贩们的吆喝声,这才开市五天,商贩们就发现今年老百姓花钱显然比往年大方许多,虽说讨价还价还和以往一样,但明显不像过去压到死价才罢休,腰包鼓了,花钱自然也大方了。
“至共和十二年元月,日本帝国海军拥有主力舰13艘,其中萨摩级战列舰两艘(19370吨排水量,两座双联305毫米舰炮,六座双联254毫米舰炮),河内级战列舰一艘(20823吨排水量,六座双联305毫米舰炮)、金刚级巡洋战舰四艘(26330吨排水量,四座双联356毫米舰炮)、扶桑级战列舰两艘(30600吨排水量、六座双联356毫米舰炮)、伊势级战列舰两艘(29900排水量、六座双联35毫米舰炮)、长门级战舰两艘(33800吨排水量、四座双联毫米舰炮),另有十余艘旧式装甲舰、大型战舰数艘。
而反观我国海军仅有六艘吨位不过17000吨排水量,武备不过九门254毫米炮的定远级袖珍战列舰,海军虽为加强武备已于美国定购一艘大型战列舰,然距其服役仍有数年之久。辽东半岛到期收回一事,已引得日本不惜以战争相威胁,要求据我国土。一旦中日战起,我共和海军战舰吨位、数量、火力皆不如人,何以为战,仅能以水兵血肉之躯迎击敌国战舰。甲午黄海硝烟刚弥,今日战火之危重起,我国人当何计!唯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捐款购舰,补海军之弱,助海军赢以战事,保我国不重沦他国鱼肉之境……
青岛商界愿倾其所有,为海军购舰一艘,然胶商资本有限,所筹之款不足购大兵舰一艘,山东商界响应其倡,倾力捐战舰一艘,我鲁省四千万民众,共和三年受日寇祸达七年,今日国难临头,我鲁省民众怎容坐视。献金购兵舰,不作殖民奴;财富千千万,敌来化浮云;万民捐钱物,为保我国土;不畏饥与寒,雪耻最为主;万民血泪哭,赤诫覆国土;流血作警钟,同胞齐御侮;民众献金多,热烈如荼火;各皆如是,一定能救国……”
《山东日报》报社主编李玉先仔细检查号外稿样,在获得山东总商会正在开会商讨响应青岛商会之倡,捐一艘大兵舰给海军后,李玉先即第一时间赶回报社,心急火燎的分派报社众人拟稿、组版、校样、开印……整个过程不过数分钟,一厚摞已经印好的号外即送到了李玉先的面前。
“诸位同仁,大家全部上街叫卖,今日号外所卖之款全部捐于海军,我个人另认捐一千元!”拿着厚厚一摞尚散发油墨味的号外,环视报社同仁一眼,李玉先凝重的说道。关东州谈判破裂,日本以战争相威胁,要求继约,摆在国人面前只有一条路了……打!
“号外!号外!买号外!日本战争相威,意割我辽东,外交失败,战事将起,捐款购舰,卫我国土!”大街上熙熙攘攘,喧嚣的街道随着报童竭力吆喝而安静了下来,人们纷纷从报童手中抢购号外。辽东!两个月来一直牵动国人的心绪,而此时号外中喊到的捐款购舰再一次挑动了国人的神经。这一天,山东各地报童稚嫩的叫卖声立刻震动了整个鲁省,号外虽比巴掌大一点点,却承载着鲁省民众爱国之情,这消息不亚于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中国炸响……
一大清早,西北大学学生们早早来到共和广场布置会场,学生们用数辆卡车以及书桌搭成简易献金臺,在臺右侧摆上一个硕大的红色募捐箱,臺两边插满各校学生带来的国旗,墻上还贴着旅顺大屠杀照片,下面用毛笔写着一行大字:决不能成为第二个甲午。一些路人能从字上看出来,这是国务院总理司马的亲笔。
捐款购舰虽起自山东,但仅过一天,捐舰之风便吹遍全国,甚至连新疆各界亦开始募捐活动。尽管人们并不知道,即便是购买现舰,海军亦不可能在短短三个月内训练出足够舰员,操纵军舰。但当爱国的情绪永远是盲目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海军基金会不断收到各地捐款,但如此大规模向单一军种捐款,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一个国家总会在不经意间迸发出超人想象的团结。
八点钟不到,冬日朝阳便驱散城中雾气,把整个西北市照得明晃晃的,各社会团体和普通民众陆续赶到各个募捐点,但更多却是来到共和广场,这里很快就汇集成人山人海。献金臺上,不断有社会名流慷慨激昂地讲演。臺下献金人流则排着长队依次把钞票或金银首饰丢进大红纸箱。对于捐款数额较大的,在一旁维持秩序的童军们会要求他们留下姓名,然后转抄在墻上光荣榜上,但更多人则婉拒了少年的要求,急匆匆离去。
“甲午年水师败了,臺湾同胞们深受其害。甲午之耻未雪,辽东尚为敌据,今日人再逼,我等同胞怎能坐视,我们应该怎么做?癸亥年决不能成为第二个甲午。”街道一个四方臺上,穿着预备生军服的青年大声疾呼。不过一天,西北大学7万余名学生即在校园内募集100余万元捐款,现在只不过把校内募捐扩大到校外而已。
上午十点钟左右,四名身穿黑色短大衣保镖在拥挤的人群中开辟出一条通道,其后跟着三位举止高雅,年青漂亮的女人,走在中间的女人还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婴儿。突然间,广场上掌声和欢呼声响了起来,人们一眼就认出来,走在中间个子最高、身材最苗条的女子,正是当今中国第一夫人,总理夫人陈婉云,只见她抱着婴儿朝募捐臺走了过去。
此时陈婉云显得颇为紧张,作为总理夫人陈婉云如过去一样,经常参于各种慈善事业,但走向前臺还是第一次,陈婉云不禁后悔,不应该听琳琳的劝说来这里捐款,原本三人不过是从城外庄园回城路过,而琳琳却非要来这。
闪光灯不断在广场上闪起,来自各个报社的记者们除了将镜头给总理夫人和她身旁两个女孩外,更多是把镜头对准总理夫人怀抱的婴儿,所有人都清楚婴儿是谁,是总理的儿子。已经快三岁的他,从未出现在外界视线中。不到三岁的翰墨则好奇地在母亲怀抱中打量眼前一切,轰鸣的掌声和人们的欢呼声并没有吓倒翰墨,其兴趣盎然的看着广场上的人流,肥嘟嘟的脸上呵呵笑着。
“杨琳、石灵,总理夫人携两个结义金兰姐妹亲临募捐现场!”一些记者关註翰墨的同时,另一些记者则註意到总理夫人身旁的两位丽人,杨琳是西北广播电臺头牌播音员,而石灵尽管没人知道她的身份,却知道二人是夫人的金兰姐妹,报纸上有流言,称二人……那只是流言,此时显然没有人会提出自租界报纸的流言蜚语。
陈婉云抱着儿子在两个姐妹陪同下走上募捐臺后,立即引起臺下民众的欢呼,广场上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都想亲眼目睹总理夫人和儿子的风采。此时翰墨并没意识到自己是众人的焦点,只是好奇的打量臺下人群中的几个小孩,他们手中大都捧着一把硬币,望着那些小孩,翰墨显得非常高兴,如果不是被妈妈抱着,恐怕早已经跑了过去。
把翰墨交给身旁的杨琳,陈婉云便拿出钱包捐出全部六百多元钱,因为身上并没带多少钱,在捐出钱后,陈婉云显得局促不安,捐得太少了。陈婉云连忙将耳环、项链、胸针都一同取下来投进募捐箱。就在陈婉云准备取下戒指时,突然间犹豫了……只犹豫了不到一秒,还是取下戒指。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臺上的学生和距离募捐臺较近的民众呆滞的看着夫人取下戒指,这是夫人的婚戒。
“夫人……这……”主持捐款大会的蒋梦麟想开口阻止夫人的举动。 “蒋先生,戒指是结婚时总理送的……如果海军败了,留着戒指又有何用!”陈婉云笑了笑把戒指投进募捐箱,跟在身旁的杨琳和石灵二人亦有样学样把身上的首饰都投进了募捐箱。掌声雷动,通过口口相传,夫人将婚戒捐出的事情已经传遍广场,广场上民众的掌声让陈婉云不太自然,陈婉云并不善于交际,但几年下来早已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同胞们,今天场景很让我感动,就在刚才,我看到很多同胞把累了一天的血汗钱捐了出来。还有更多同胞不顾生活艰辛,献出口袋里最后一个铜板,尤其是许许多多妇女同胞,她们可能没有现钱,就褪下手镯和耳环,而这些首饰很可能就是她们从娘家带来的唯一的嫁妆。我想说的是,有这么好的人民,什么样的侵略者我们打不败呢?抗战让全国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力,凝聚成了一团。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相信,癸亥年决不会成为第二个甲午,海军官兵绝不会让我们失望!”
陈婉云声音很轻柔、语气显得非常亲切,尽管不善言辞,但其声音一落,掌声便铺天盖地的响起来。对臺下连鞠三个躬后,陈婉云才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简短演讲。一直被杨琳抱着的翰墨看到妈妈和两位姨娘都把首饰塞进红箱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厚实的衣物内掏出爷爷送的金锁,因为取不下金锁显得焦急,只是不住在杨琳怀中扭动,一只手扯着金锁,另一小手指着红色募捐箱。
“姨娘……这……那……”明白翰墨意思的杨琳连忙帮翰墨取下金锁,抱着他来到募捐箱旁,尽管并不知道妈妈和姨娘为什么会把首饰都丢进箱子里,见自己能和大人们一样把东西丢进箱子里的翰墨在把金锁丢进箱子时,显得很高兴。臺上臺下的学生和民众在看到翰墨将金锁放进募捐箱后,雷鸣般的掌声再一次响了起来,甚至比先前夫人捐出婚戒更响、持续时间更长,不到三岁翰墨的举动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接下来陈婉云又在现场呆了近一个小时,和其它女学生一起顶着寒风亲自为捐款的人登数,还要填写收款凭证,并签下自己的名字,而在她身边一起为捐款人登记的杨琳和石灵,就像靓丽的模特儿,也吸引了无数惊羡的目光。至于翰墨显然对这一切已经失去了兴趣,早早就回到了有暖气的汽车内,在保姆照顾下睡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