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303章 多读书

第303章 多读书(2 / 2)

几年下来,治黄委员会会长李仪祉为首的专家们,逐渐摸索出一条综合治理的新路子,梁、沟、坡全面规划,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同时并举。沟底打坝,坡上植树种草。在黄河基金充足经费支持下。

共和十年,治黄委员会投入超过五千部汽车、挖掘机以及其它机械设备以及六万余名劳工再加上当地农闲,参与民众数百万,治黄河可以说是中国投入劳力最多的一项大工程,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都是一笔巨大投资,也正因如此,旗民上层谋乱后,既有超过五十万旗民移居黄土高坡,参与治黄施工。

效率最高的却是监狱囚犯!囚犯没有自由,只需要定下指标就行,尽管全国绝大多数囚犯都已经被押于此地,参加治黄工程,但囚犯数量总是有限。自然,当国会通过决议同意设立日侨集中营后,治黄委员会人力资源部门,第一时间提出接手管理 “敌侨”,不需支付工资、只需两顿简单的伙食,甚至不需要提供药品,有比这更好的廉价劳动力吗?

“妈妈,我们什么候才能回到上海?”躺在铺着麦草的木床上,小孩问睡在上铺的母亲, “等战争结后吧!”回答着女儿问题的妇女,此时并不知道,当她回到日本的时候,早已是满头白发,有超过半数的日侨没能回到日本,为了实现黄河水清,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河水清圣人出!”喝着茶的宋希文望着暮色中的集中营,使用日侨作为治黄苦力,在他心中并没未掀起任何波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宋希文非常希望拥有更多苦力,机械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受限于地形很多地方只能使用人力,而只需要完成指标的苦力无疑是最合适的。 “可惜啊!国会不支持国防军收容日俘,要不然有几万日俘,用不了几年,黄土高坡就能治好了!”

看着桌上报纸头版《张镇国将军不日克覆旅顺》的大黑体字,宋希文摇摇头,眼睛朝东方望去,那里或许现在正在酣战,不知道阿辉是不是也身在战区与日军血战。当脑中浮现出旅顺的时候,宋希文不自主的朝室内的另一张床上看去,那是自己的同事吴赋臣的床位,昨天就已经返回家乡了,他将在家乡主持的独子的葬礼,想到同事收到独子的阵亡通知书时悲痛欲绝的情形,宋希文忍不住忆起多天前,他宣读儿子来信时的那种骄傲。

“……一想到明天就会是决定国运的时刻就激动的无法自抑,明天战斗对我的意义非同寻常,这是我军人生涯中第一次走上战场冲向敌阵,此时我感觉像被上天眷顾一般,我的第一次战斗,就是在这样一次伟大的战争之中,父亲您和母亲想象不到接下来的这几天将会对历史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胜利了,战争就会很快结束,我们的祖国也会真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胜利……”

宋希文几乎能够背出战争刚爆发之后第四天吴赋臣独子来信的内容,信中将那个自己从未谋面18岁的男孩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显露无遗,但谁能想到他的第一次战斗,也是人生的最后一次。 “还会有多少青年为了理想战死沙场?”

“咔!”闪光灯在大孤山上闪亮,多诺方看着临死仍咬着军哨望着山头的军官,久久不能言语。 “他看到了!”放下敬军礼的右手杨冬仰视山头上飘扬的五色国旗沈声说道。 “他是一名优秀的军官。”多诺方看着那名军官被担架担走后轻声说道,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大孤山上随处可以看到中日两军的尸体,茶碣色尸体中散落着绿色的尸体,血战已经结束,和上一次日俄战争一样,得到大小孤山的中国人已经赢得了战争。

“1876比7864,作为进攻方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曾经以军人的身份参加过欧战的多诺方,望着担战友尸体下山的中国人,用讚嘆的口吻感慨道。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这场战斗,多诺方很难相信中国人只付出 “轻微”的伤亡,就轻易夺取大小孤山,两座由日军一个旅团驻守的防线。这个伤亡数字,还是十几分钟前,多诺方刚刚从杨冬那里获得的,日军大多数为阵亡,而中国人却是包括受伤。

“砰!砰……”山下不时传来清脆的枪声,多诺方知道那是中国军队在处决日军伤俘,但多诺方并没有兴趣去拍摄照片,一来是不可能获准,二则是因为日军暴行,在大孤山和小孤山堡垒内,多诺方看到上百具中国女人的裸尸,还有一些妇女在获救后,纷纷跳崖。只要稍有人性,都不会反对的中国军队的这种作法。

杨冬摇摇头,眼中带着浓浓的悲色, “相信吗?今天是国防军真正意义上的流血日!” “流血日?”多诺方一楞,这个伤亡多吗?杨冬并没有回答多诺方的反问,步伐沈重的朝山下走去, “走吧!我们去司令部,你不是一直希望采访司令官吗?我帮你争取到十五分钟!”

柳树房,国防军一集团军司令部。相比于大小孤山上的凝重,这里显得喜气洋洋,参谋们兴高采烈的规划即将发起的总攻,司令已经向外界宣布,旅顺不日将克,而大小孤山的顺利告克,让他们看到胜利的曙光。集团军参谋长魏铭勤兴趣盎然的看着趴在桌上书写劝降信的长官,看着长官的诡笑,熟悉长官为人的魏铭勤知道,长官的这封劝降信一定有阴谋。写好的劝降信,张镇国见参谋长好奇宝宝似的盯着自己, “来!瞅瞅,我这封劝降信写得如何?”

魏铭勤接过劝降信大声朗读: “旅顺口日军总司令武腾信义将军及麾下:旅顺口之光辉防御,诚令举世惊奇。但其海陆各方,均被我优势兵力包围,救援无望,纵有天才杰出之将领,忠勇善战之士兵,要塞终亦必下。我军已准备就绪,待命总攻,一旦海陆并进,要塞指日可破。兹为造福人类,避免无谓牺牲起见,特向钧坐提议着手投降谈判,如蒙采纳请于明日上午10时前示知为何。共和中国国防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官张镇国中将、封锁旅顺口舰队司令少将谨启。”

没什么特别,就是一封再普通不过的劝降信,但长官脸上不怀好意的诡笑是什么意思? 魏铭勤感觉迷惑和郁闷。 “长官……”见信竟然没引起魏铭勤共鸣,张镇国失落的嘆口气, “哎!年青人,多读读书总是好的。”看模样是为魏铭勤没文化可惜,但实际上却是为自己的神来之笔无人欣赏而懊恼。 “长官,你是保定军校毕业,我是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应该算是不分伯仲吧!”魏铭勤显然不能接受长官的说词。

“参谋长,看过日本藤村裕一郎写的《旅顺实战记》没有?当年他是以松山步兵第二十二连队副少尉出征,参加日俄战争,在旅顺负伤。”这时一名站在沙盘边的见习参谋开口插话,显然他明白司令官为什么说参谋长读书少,是因为参谋长不知道这封劝降信的出处。

“哦!你知道?……说来听听。”年青人参谋的话让张镇国乐不可支,终于有人欣赏了,不致明珠暗投。 “长官,您的这封劝降信实际上是明治37年8月16日攻打旅顺日军总指挥乃木希典元帅写给旅顺俄军总司令斯特塞尔的劝降信,在藤村裕一郎写的《旅顺实战记》内写到这封劝降信的内容,长官!”挺胸立正的周定臣连忙回答长官的问题,周定臣认为长官之所以写这封劝降信,恐怕是心存戏弄之意。

“嗯!不错!你怎么会看这本书?”年青人的回答让张镇国感到很满意,《旅顺实战记》这本书在国内并不出名,看的人不多,自己是曾听日本教官提到过这本书,如果不是要打旅顺,恐怕也不会看这本极尽吹棒已方之勇的小说。 “报告长官,藤村裕一郎曾参加攻击旅顺,其所写《旅顺实战记》更接近战地报告,所以,我想这本书总会对我有些帮助。”

见习参谋的回答不出张镇国意料,国防军人看这本书,大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错,你能这么想,很不错!那你告诉我,你从这本书得到了什么?对打这一仗有什么看法?”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