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对军事活动来说是一柄 “双刃剑”,不同天气条件对军事活动影响往往不同。汉高祖与匈奴白登之围时的雾,西汉末年新朝王莽军队与绿林农民起义军之间昆阳之战的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风,再到国姓爷收覆臺湾时,鹿耳门之战的潮等等,拿破仑在欧洲遭遇的寒流,中外军事史上一次又一次战例历史告诉每一个军事家,天气可以决定战争成败,自有战争以来,天气就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
过去有句话叫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这一次却是 “硝烟未起,气象先行”在气象领域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曾在天气上吃过亏的国防军比任何一个国家军队都更为重视。为了保障海军在黄海、太平洋海区的作战需要,国防海军早在一年前就开始着手建立庞大的气象观测网,除了派出伪装成渔船的气象船外,建立气象站同样必不要可少。
朝阳从东面海平线上缓缓升起,东海洋面上惊涛骇浪一浪高过一浪,带着浓浓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沈睡于大海中的一处荒岛,这里就是钓鱼岛,是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组成的钓鱼岛群岛的主岛,总面积大约7平方公里,岛上既无淡水,又没有大块平地,周边风浪很大,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生活。
朝阳升起后,岛上放出数个白色气球,气球随即升至空中。几名如野人一般的人趴在观察仪目镜后,观测气球的同时,不断在记录本上记录数据,而更多的 “野人”则在操作其它设备。在这个看似并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却存在着一个中国海军秘密气象站,而且这个气象站已经投入使用长达一年。
工作数小时后,海军135气象站站长曹怀正爬到半山腰的 “家”,将数据递给无线电员, “把数据发回基地!”秘密气象站生活是艰苦的,为了保密,除了气象站所有设备都需要进行伪装外,岛上还不能建立供人类居住的房屋,气象站里的十余名工作人员,只能栖身于隐于杂草中人工开凿的30多平方米的山洞中,潮湿的山洞、恶劣的生活环境并不是曹怀正等人所需要面对的最大的困难。
最大困难是食物,钓鱼岛看似面积不小,可这里既没有淡水也没有食物,所有食用只能由潜艇部队向岛上秘密运送,有限的淡水、大量水果、鱼、肉类罐头和泡米是他们的主要补给,没有淡水就不能洗澡,只能在洗脸时用毛巾擦一下身子,衣服永远也没有办法清洗,半年下来,气象站十五名工作人员全部变成野人。
“海军气象人员和官兵们,你们肩负极其重要的使命,要在钓鱼岛建立一个秘密气象站,把臺湾地区重要的气象资料报告给我,舰队将根据资料选择有利战机和海域,打击日本海军……”一年前离开基地时,司令官的叮嘱言犹在耳。
曹怀正用刺刀在石壁上为一个正字加了最后一笔, “295天!”今天是曹怀正来到这里第295天,最可怕的不是恶劣的生活条件,生活的艰苦、工作的繁重都可以忍受,最难熬的要数孤独和寂寞。抬头是天,低头是海,白天你看他,晚上看星星,脚下海浪涌,两耳满涛声。十五个人该说的话早在上岛后百天内,就全说完了,现在除了工作,很难聊上几句,无话可说。
钓鱼岛气象站的重要性不容质疑,舰队突袭日本海军基地选择的时间,正是根据钓鱼岛气象站提供的气象数据作出的调整,而现在钓鱼岛气象站变得更加重要,这里的气象数据决定亚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行动的成败。
当中国外交官在新加坡以双方差距太大,拒绝与 “没有丝毫诚意”的日本举行会晤后,中国军队一定会武力收覆臺湾,对于日本和世界都是确定无疑,但会在什么时候动手?令国防军颇费心思的是登陆时间的确定,因为登陆时间受到诸多气象因素限制。
经过对历次登陆战气象因素和臺湾海峡天气、地形以及敌情等情况的分析,国防军参谋部认为登陆行动开始后三天必须具备如此天气条件:海岸风速不能大于每小时24公里,海面风速不能大于每小时32公里,云高应在900米以上,要有下弦月亮。
也就是说要选择月亮出得较晚的日子,因为轰炸机、伞兵、运载步兵的滑翔机等在出发接近目标时,需要黑夜掩护,但在采取行动时又需要月亮照明,以便寻找和确认目标。黎明时分,当登陆部队接近海滩时,潮水要落,这样才可能发现日军设置在海滩的障碍物,而且,在同一天的黄昏,当第二批部队登陆时,也需要低潮。在气象条件中,最受限制的是月亮和潮水。一月之中,能满足潮水需求的只有六天,且分散在相间半月的两段时间里;能满足月亮要求的仅有三天。可见,登陆日期选择范围十分有限。
共和十二年三月至四月大部分日子天气都非常好,海军和陆军为最后登陆作着各种准备,国防军参谋部为登陆臺湾选择了三个日子,5月2日、3日、4日,这三天都符合国防军对潮水和月亮的需求。时间决定后,更多更详细的气象资料从各个观测点源源不断汇集到三沙湾海军气象总部,国防军气象总部通过对未来几天天气形势的分析,认为所确定的登陆日前后,天气不会有大的变动。
登陆臺湾进入最后的倒计时,在海湾面积多达上百平方公里的三沙湾,聚集近两百艘战舰、登陆船以及征用商船,进行数月艰苦登陆训练的第三集团军主力早在一周前就停止了正常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战斗积蓄体力。第三集团军士兵和车辆从基地内的野战营移到战舰上。印有象征国防军五色星标记的坦克和卡车,隆隆驶向港口,登上登陆舰艇,士兵装备齐全地列队穿过海军基地街道,向三沙湾港口和简易码头进发。
在士兵列队行进时,空气中弥漫着战前的激动和兴奋,基地内的人们走出房屋,站在道路两旁,向士兵欢呼、招手、喊叫。尽管没有人确切知道士兵要去哪里,甚至连士兵自己也不知道,是臺湾还是琉球?没有人知道具体地点。三沙湾海军基地完全戒严,禁止任何船只、人员进出。
5月1日,所有进攻部队,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以及第三集团军装甲第三师、步兵第五师、第十三师,7万多官兵,都完成登船。在船上,军官们再次收到情报简令,这次用的是他们将要前往的海滩地区地图和空中照片,但安全控制仍然十分严格,他们还是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名字。
在船舱帆布床上,跃跃欲试的士兵们整理武器和装备,在不断增长的紧张状态中等待出战,此时每一个人对 “出发”这个字眼极为敏感,而此时航程最远的战船和封锁用船舶以及物资运输船,在各省海岸警备队护送下已经从浙江和广东遥远的港口出发了。
远在西北市国防部地下指挥中心的司马,听到蔡锷汇报,舰队和部队已经做好出发准备后,表情先是凝重,随后是兴奋和激动。 “现在没有人可以阻止我们收覆臺湾,没有任何人、任何国家阻止我们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走到沙盘前,司马弯腰扶着沙盘边缘,双眼望着臺湾的地形,这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行动,将永久载入史册。臺湾!让司马魂牵梦萦数十年,终于收覆在望。每一个大陆人心中都有一个臺湾梦,梦想有朝一日能够踏上臺湾土地,这个梦司马做了三十四年,终于要实现了!
“松坡,天气没问题吧!”想到历史上诺曼底登陆前的变故,司马求证蔡锷。为了查找1923年5月初臺湾海峡气象资料,司马用尽各种方式,包括查阅地方志,但当时中国海洋气象资料一片空白,就是在日本和臺湾也没有查到23年前详细的臺湾海峡气象资料,这个时代天气预报并不准确,是天气猜报。 “根据国防军气象总部汇集各气象站、船以及气象飞机数据,汇总后做出预测,气象总部认为,5月初是最适合的登陆时间,参谋……”
“万岁!”就在这时作战室上方通讯平臺处,突然传出一个无线电通讯兵的呼喊,他显然忘记了军纪,在呼喊的同时站起来,手中挥舞一张纸片,又有数名通讯兵站起来,喜笑颜开。 “万岁!”剎那间兴奋的吼声响彻作战室,士兵和参谋完全不顾军纪约束,兴奋不能自禁。一名见习参谋从近两米高的臺阶上跳下来汇报, “总理、部长,旅顺!旅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