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一切永远不会被民众知晓,各地苏维埃封锁消息,总之饥馑也好,饿殍遍野也罢,外界一概不知,国家太大了。死神席卷了顿河、伏尔加河等每一处粮食产地。整个俄罗斯产粮区到处都是浑身浮肿、奄奄一息的人。农民家中没有一块面包,全靠水生植物吊命。不过这一切与维利耶夫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农民的消极怠工导致国家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
在维利耶夫和西达科夫斯基商量 “征收”粮食计划时,农庄周围的麦田中,几名孩童和少年趴在麦地里扯青麦,这种偷盗 “集体财产”的行为一旦被发现,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就会被开除,但饥饿却让他们孤註一掷。趴在田间科涅夫小心翼翼的把麦子剥出来放入布袋,十五岁的科涅夫父母都在冬天饿死了。
“朝东走,走300里,你就能走出这个国家,到了那里就再也不用挨饿了。”父亲临死前的交待让科涅夫年少的心中只有一个梦想,逃出这个饿殍遍地的国家。 “我一定要逃,一定要逃出去”。自从麦田里的麦穗出来后,科涅夫就开始为逃跑计划准备粮食,科涅夫知道必须要在征粮队进入乡间前做好一切准备,离开这个鬼地方。
正当科涅夫全神贯註的剥麦粒时,突然感觉头顶的阳光被遮住了,科涅夫吓得双手颤抖,汗水从额头滴落,怎么没有喝斥声?惊恐的科涅夫强迫僵硬的脖子慢慢回头。 “咦!没人?”身后没有人,是什么挡住了阳光?隐约听到空中有声响,便朝空中望去,惊讶的他任由手中的麦粒落到地上。空中一个漂亮庞大的雪茄形飞行物正的悠闲的缓慢飞行。科涅夫目瞪口呆的仰视着雄踞天空的庞然大物,正在田间劳作的庄员发出惊恐的尖叫。
对于地面反应,飞艇上的人无从得知,fk-200型客运飞艇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最豪华的飞艇,它的乘客也定位为成功商人和社会名流,这是他第一次国外飞行,他是第一个采用整体舱室的飞艇,过去的fk系列飞艇采用前中后三个分离式舱室。fk-200是一个奇迹,巨大的身躯会令人过目难忘。
它全长251米,比世界上最大的客轮 “祖国号”还要长,最大直径是50米。庞大飞艇装上燃料和发动机也只有120吨重,但是他却可以装载380吨的旅客和货物。它还是第一艘采用柴油发动机的飞艇,装有四臺1100马力西北通用动力柴油发动机,比起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震动小更经济。
而当fk-200满载燃料时它可以运载280名旅客和38名空艇乘员及空姐以130公里的时速飞行16100公里。巨大的艇身被分割成20个相互独立的气囊。这些气囊能够装载223760立方米的不可燃的氦气,让它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航空器。
刚从健身室里走出来、享用着茶水的刘常春,坐在眺望臺边,身边餐桌上铺着白色亚麻桌布,上面摆放着闪闪发光的玻璃器皿,透过巨大的观景窗,可以居高临下的欣赏1200米下俄罗斯绵延上千公里的平原,令人心旷神怡。
在豪华飞艇上飞行了一天一夜后,曾经让刘常春咋舌的豪华已经习以为常,坦然享受配备了热自来水以及舒适软床的卧室,居于天空的激动消失的无影无踪,艇内大多数运动员在看报纸和画报,打发无聊的飞行时间。艇内健身房面积有限,飞艇内的203名运动员只能轮流使用以保持状态。
园桌边围着几名记者,飞艇内的乘客不只是奥运会代表团,还有16名随队记者,各大报社派出最优秀的记者,来报道中国队参加的比赛,国人对运动员充满了期待。 “可惜了,当年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雪,我们已经帮助俄罗斯人解放了这里,老百姓也用不着忍饥挨饿,如奴隶、牲口一般的生活。”依在窗边的一名女记者望1200米下的地面,悲天悯人的惋惜一亿五千余万奴隶般的俄罗斯人。
尽管苏联是一个铁幕重重的国家,但中俄边境上每天都会有数以百计不顾机枪扫射以及脚下地雷,拼命逃离苏联的饥民。国内报纸、广播电臺非常喜欢报道难民, “为了自由和生存,他们逃离了被残暴独裁政权统治的国家。”国内新闻称逃离苏联的行为是 “奔向自由之地”。
数月前,一部由京城电影学院十几名结业学生历时半年拍摄的《奔向自由之地》的记录片,在国内上映后,引起举国轰动。难民营内形同饿殍的难民,口述苏联农村的现状,声讨余粮征集队的残暴。尤其是在北极圈冰原上,利用长焦镜头拍摄的在机枪扫射下,不顾一切穿越雷场的画面,更是震憾人心。
一个被炸断腿的母亲拖出一条近百米长血迹,只为把怀中婴儿送到边界线以东,绝望的男人用身体在雷场上滚动,只为让家人可以到达 “自由之地”。记录片中俄罗斯人的遭遇和绝望,震惊了每一个观众。在为难民募捐的同时,心中庆牵政府果断出兵俄罗斯以及对国内社工党快刀斩乱麻的镇压,让中国远离了极权。
“或许在我们脚下,就有人正在饿死。”女记者的感嘆让飞艇内的气氛变得沈闷,中国人是善良的,曾经遭受过类似的苦难,但与生活在欧俄地区的亿万俄罗斯人相比,苦难只能用磨砺来形容。
“征粮队拿走家中最后一粒粮食,杀死了父亲,妈妈、妹妹和我被赶出集体农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流浪,一直朝东走。妈妈听说到了东边,就会有面包,我和妹妹还会有糖果。妈妈饿死在了路上,我和妹妹从来没吃过糖果!”记录片中俄罗斯男孩把摄影师给他的糖果给了年幼的妹妹,拿着糖果包装纸嗅味道的画面让杜洁心酸不已。
在中国,即便是再穷的家庭,过年时也能让孩子吃上果子、糖果,而影片中七、八岁瘦的皮包骨头的小女孩竟然从没吃过糖。 “在下面有多少个孩子没吃过糖果?”杜洁想到电影中女孩的嘆息,似乎抱怨上天的不公,欧俄儿童吃不上糖果、甚至随时会饿死,而帝俄儿童却可以得到免费午餐。
“可惜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一名男记者感嘆道。共和十年,苏联发生大灾荒,帝俄以及旅居中国的俄罗斯人和中国民众,为灾民募集了数百万元的善款,购买了大量小麦、面粉、药品。因中苏两国关系紧张,所以不能像美国人一样在苏联直接赈灾,物资由中华慈善总会、世界红卍字会等慈善机构转交给苏联政府,人们以为这样可以帮助灾民。
但出人意料,本应用于救济灾民的粮食、药品大部分被苏联政府挪用,如果不是叛逃的苏联军官和士兵在国会作证,善良的国人仍然不断的向他们提供捐助,最后粮食和药品却成为军队的军需品。经历了共和十年慈善骗局后,即便知道欧俄正在上演前所未见的人为饥荒,国人亦不愿捐出一分钱,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难民,同时拒绝购买欧俄地区进口的粮食。
“能做些什么呢?”飞艇上的运动员和记者都陷入沈默。是啊!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帮助逃到中国和帝俄的难民。
穿新款西服的代表团团长张伯芩走进餐厅,听到记者的感嘆,啼笑皆非, “还是想想自己吧!国家面临三大列强的威胁,何来闲情逸致关註他人?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赛场上击败外国人。振作精神,专心致志到赛场往死了练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