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的声音不大,但简单的几个字,瞬间击碎所有人的幻想。欢呼的民众脸上只剩下痛苦,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他们将失去总理;不是!他们将失去共和,如果八年前,失去就失去了,但现在……大多数中国人比任何时候更珍惜共和之制,在共和中国,将享受到前所未的权力、尊严和幸福以及安定的生活。
“就让我们给多难的共和国,留下他的法律和尊严吧!”熟悉的声音中透露出疲意。听到总理亲口说出这句话,街道上的市民有的已经痛哭失声,更多人声嘶力竭的哭喊。
广东梅山国民第六小学小学生一来到学校,就发现学校中弥漫着异样的气氛,其实绝大多数小学生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都能察觉到老师的神情有异,小学生大都知道是总理免除了他们的学费,让他们有学上,但对于总理,除了教室内悬挂的挂像外,小学生并不太了解。
这天,梅山国民第六小学和绝大多数中国学校一样,老师们带领学生签名挽留总理,很多老师在签名前就开始哭,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能有今日,均系总理之功劳。老师们一哭,校中的女生也跟着哭,最后所有人都哭成一团。
“都是革命党、共和党、国民党乱吵,现在好了,把总理气走了,呜呜呜,现在满意了。”几个女生一把鼻涕一把泪,愤愤不平地说。在小女孩意识中,似乎总理不愿连任是因为广播中经常提到的 “国会争吵”。他们成天吵、不停的吵,吵到最后把总理气走了。显然很多人将国会党争视为总理去职的一大因素,潜意识选票就有了投送对象。
不仅国民无法理解,军队同样无法理解。在绝大多数军官看来,总理去职与其说是任期将至,倒不如说是国内党争,或许军队需要做些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挽回。这种想法在青年军官中尤其盛行。暗流随着司马演讲在国防军中酝酿,一些部队甚至以内部演习的名义开始动员。国民同样註视着国防军,在总理无数次谢绝挽留后,民众认为国防军是阻止的最后力量,人们希望国防军发动军变,但又对发生军变充满恐惧,
在国民期待中隐含担忧之时,军队各部队主官再一次聚集到老公司区礼堂之中,在接到总理电报后,军官第一时间返回西北。来之前,过半都对部队下达 “内部演习”命令,在他们看来,总理紧急接见是为了和他们商量连任之事,如果届时有 “逆党”谋叛,国防军必须第一时间平定叛乱。但当他们来到西北后,才知道总理并不是要借国防军之剑,而是……饯别。
“军队国家化不只写在宪法中。过去七年多,军队国家化已经切实实行。我常常讲,国会乱不可怕,政党乱也不必担心,最担心、最可怕的就是军队无法国家化,只要军队不乱,国会乱、政党乱,国家都不会乱。军队国家化是国家安定最重要的力量,这是中国成功的象征,是共和中国的骄傲,国防军,不再有所谓的派系、不再是个人军队,而是真正属于人民,属于国家,效忠宪法、效忠国家、效忠国民,这样就对了”。
站在一百余名将军面前,司马充满期待,期待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军队必须效忠宪法和国家,绝不能重走老路。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曾在过去几周不断发电表示忠诚:对国家和总理的忠诚,永远不会改变,国防军的剑将随时会为您举起。电报中的忠诚让司马欣慰的同时,更感觉惶慌,国会乱、政党乱都可以,军队绝不能乱,正因如此司马才会邀见这些将军。
“你们都是不屈不挠和百战百胜的战士,也是道德高尚、勇于贡献的国民楷模。现在我的任期将至,或许将永远退出历史舞臺,我只有一语相赠:军队必须遵守誓言,现在、将来、永远不变的效忠宪法、效忠国家、效忠于这片土地、效忠这里的人民,要无愧于国民所授 “国防军”之名,要保持军旗的荣誉!”
原本准备听从总理召唤,为其扬剑的军官显然未曾料想,总理邀大家来这里,竟然是为了让他们放弃,为了一个誓言放弃另一个誓言。但没有人争论,所有人静静地站着,泪光在他们眼中闪动。
“好了,兄弟们!将军们!记住,国防军必须永远保持军旗荣誉,不要让我们玷污国防军之名,我们的行为不能令军旗蒙羞,不要让国防军的英灵蒙受耻辱”。望着站在自己周围的将军们,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是所谓的嫡系,但他们却愿意以名誉扫地为代价,换取自己的连任。意愿虽好,但自己却不能接受,军队必须稳定,无论任何时候,军队不能开军变之先河,这是最后的忠告,希望他们牢记。
“敬礼!”在司马转身离去时,随着一声口令,陆海空军一百三十六名将级主官同时冲总理的背影敬礼,直到总理走出礼堂,这些人都未能放下手臂,泪水在大家脸上滑落……
进入书房,蔡锷看到静静站在窗前的司马,他看着街道上静坐的民众。尽管过去了几个星期,但仍有部分民众做最后努力,用静坐表达诉求。 “松坡兄,过去几个星期,我无数次想接受他们的请求!”司马在蔡锷面前毫不隐讳。 “但为什么不做呢?”蔡锷反问。 “当年松坡兄为何会辞去一切军政职务呢?”司马同样反问蔡锷。报纸称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人民放于心头之人,实际上真正有资格得享这一荣誉的是蔡松坡而不是自己。
司马的反问让蔡锷一楞, “素愿已偿,更有何求?愿终身为一太平百姓耳!”司马缓声吐出共和五年,护国战役成功后,蔡锷给张敬尧电报中的一句话。中国近代史上,司马最敬重之人就是蔡锷,正因如此,自己才会把退出后的难题交给他。只要军队不乱,国家就不会乱!这是根本前提,军队国家化走了七年半,但内心深处仍然不放心。
“实足对于今日号称伟人志士英雄豪杰一流,直接下一针贬,为后来留一榜样,未始非善。而愕处地位,纯系带兵官,战事既了,即可奉身而退,斯亦各国所同然。”他的想法是好的,以已引退为榜样,但却忘记当时中国尚处乱世之现实,历史上他的引退并未起到任何榜样作用,国家乱局愈演愈烈。但这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压力,依靠内心道德力量就自觉放弃为公众服务过程中聚集起来的权力。
反观自己,现在国家已经步入正轨,自己的引退可以给这个国家树立一个榜样、留下一个规则,这样足够了!或许未来中国会走一些弯路,但自己不可能永远为国家指明方向,而且自己也没有这种能力,现在对中国而言就是一次考试,考成的话一切都好,如果考不成的话……自己还有能力挽回,国民支持自己,军队同样也是!
“几十年后,人们会理解我们当初的良苦用心吗?”望着窗外静坐的民众,蔡锷轻嘆,司马实践了他当初许下的诺言,即便国民、军队、国会的挽留也未能令其 “回心转意”。在感慨的同时,更感觉肩上的压力。
“华之,说实话,我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你真会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但愿我真的是功成身退吧!”司马摇摇头,自己真是在功成之日退出吗?对此,自己没有任何底气,未来中国会朝什么方向走?选择退出,根本原因是对未来的不确定,而并不只是想留一下规则,或者像报纸上所说:依靠内心道德力量,自觉放弃手中权力!
但自己真会因为去职,而放下权力吗?尽管曾经用无数借口劝说自己,但是毕竟自己是人,当你手中拥有绝对的权力,一下子将权力全部交出,是人都会觉的可惜、留恋。但在没有民主传统的中国建立一个规则是必须的,无论多眷恋这个位置,也只能暂时选择退出。
“松坡兄,前些天有人劝我修宪,被我拒绝了,宪法绝不能改。当年制宪会议时,大家都认为我倡导的国会、地方,共同制定共和中国百年之宪,前景渺茫,绝大多数人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坐到谈判桌前解决国之大宪问题,认为扯皮会令制宪会议无果而终,但我们做到了,我们共同制定了一部不足万字的宪法。说句心里话,我非常庆牵,当时我们的耐心和爱国心挽救了制宪会议和中国。”
回忆起当初制宪会议期间的艰难,司马感到庆幸,庆幸国人第一次学会用协商机制解决问题,而不是刀与剑,枪与炮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自己才会异常珍视这部宪法,准确的来说是珍视宪法中的宪法精神。
“宪法绝不能更改,也绝不会更改,当年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用了近半年时间,随后各省用了近三年时间才先后通过宪法,修改宪法除了需要国会通过,还需要各省省议会批准通过,没有任何人有能力修改宪法,挑战法律或许很容易,但挑战一部全民通过的宪法却非常困难,你应该看到,某些省份提出修宪后国内舆论,民众的反对声有多么强烈,他们可以接受你连任,但却不愿意接受修改宪法,共和国宪法唯一保障的恰恰就是人民!”
国人用了七年时间,去接受根本宗旨在保障民众利益的宪法,这是中国的进步,宪法的唯一宗旨,不在于强调中央权力,亦不在于强调地方自治权,而在于保障最普通公民的根本利益,这恰恰是它被国人接受、认同的根本原因。过去多年,民众享受到宪法的保护之后,没有人会冒着失去权力的风险尝试修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