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48章 自由的

第48章 自由的(2 / 2)

“小根,问题我差不多清楚了,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办法?”先生的期待让罗小根深受鼓舞,从文件包中取出方案, “总理,两年来,我和事务所合伙人,还有覆旦大学经济系几名教授,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商讨出一个方案,在郊区建立廉租房!” “廉租房?”司马一楞,过去西北曾尝试过廉租房,但在操作过程问题良多,现已转售私人。现在廉租房大都由企业承建,租予职工。如果由政府操作,六联号之类的事情不可避免。

罗小根没有留意到先生的诧异,自顾自的介绍方案, “先生,我们重新设立了一种规范化的建筑,把房屋建造分成二十七个独立步骤,先铺设混凝土板,再安装预制柱、梁和木质外墻,最后安装室内电器。各工种施工队伍在每个楼里重覆特定的任务,所有工序井井有条。公司还大批量买进原材料,子公司或分包工厂生产木材、混凝土。

木材都在工厂按照预定尺寸切割,混凝土采用预制构件,将尽量多的工作在现场以外的工场完成。详细分工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批量生产技术,可以尽可能提高建造速度,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当然,鉴于《国民防空法案》的要求,我们会在混凝土板下建制简易地下室……”解释方案时,罗小根从文件夹内取出一份资料,激动的向先生展示 “新型国民住宅设计”。

翻开资料,司马很吃惊,因为它的设计理念超出自己意识中的 “国民住宅”概念,是独立带院落的住房,完全不同于西北曾经推行的公寓式楼房,报纸上曾讽刺公寓式住宅是 “巢穴”,不过却可以减少土地资源占用,降低成本,最重要是…… “等等!房子是独立院子,而且木头建筑?”看着图纸上的院落式房屋,司马失去兴趣,用木头建房,亏他想得出来,难道他忘记当初中国空军是怎么烧日本的了吗?

“先生,美国教育家乔治.埃默森曾说过:拥有一处有花园、有树木、有地方让孩子们安心嬉耍的温馨房舍,必定成为每个人节制、行善和节俭的强烈动机。过去两年,我们走访过五千余人,其中一半购买了公寓,另一半正拼命为拥有房屋而努力。买公寓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因为收入令他们只能买得起公寓,如果可以选择,他们更愿意住进自家的院子,而不是巢穴式的公寓!”

对于罗小根的调查,司马认同。毕竟拥有自家院子是很多人的梦想,自己过去也有同样的梦想,没有人喜欢巢穴式的公寓,但公寓有公寓的好处,最直接好处就是节约土地资源,更何况木质建筑,容易燃烧。

“先生,木材要比混凝土以及砖块便宜,建造同样的房子,用木材可以节约15%的成本,所有木材都是从东印度、马来、暹罗、越南购买,不会砍伐中国一棵树!至于防火,这些房屋并不像日本建筑,间间相连密不透风,他们是独立的院落,每套住房都有数米的间隔构成防火带……”

虽然和自己构思中的 “国民住宅”不同,但正如他所说,每个人都梦想拥有自己的独立院落。在西北,早期修建,位于市内的公寓,超过八成都已经被转售多次,主人一有钱,就会立即卖掉公寓,住进小别墅。过去四年,西北市民宁可住在距离工作地点超过三十公里的郊外,亦不愿意住进只有三公里的公寓,院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是城市郊区化,郊区院落才是真正的家。我们计划在川沙或南汇一带购买荒地建房,这一带近海劣地今年三月的价格是每亩八十四元,沿海荒滩价格更便宜,虽然距离较远,但仍在接受距离以内。

每一套只有五个半房,三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厨房、卫生间,还有一个可以分隔为两个卧室的阁楼,建筑占地面积约为六十平方米,包括前庭、后院面积为一百八十平方米,扣除公共用地平均每亩可建2.5至3套住宅……”

年青人太理想化了,如果老百姓能负担起这种房屋,住房问题根本不成问题,司马无意再听下去,挥挥手打断他的话, “房屋价格至少是公寓的两倍,他们负担不起!”从先生的态度中,罗小根感觉先生对自己的方案没了兴趣。最重要的一点还没说,那才是关键。

罗小根急切的说: “先生,方案的关键不是直接把房子卖给他们,是用来租,退伍军人只需交几块钱房地产买卖税,根本不需要预付定金,就能搬进新家。每个月只需要向固定帐户交还本金、利息、税收、保险费,只比正常租金稍贵,但却在他们接受范围内。在新家中安装好床、衣柜、餐桌之类最基本的家具,而且还预留一定的扩建用地,当他们有钱扩建时,只需要购买房屋预构件就能解决问题。”

罗小根话一说完,就眼巴巴的看着先生,等待先生的裁决。司马眼前一亮,不需预付定金,用类似租金的方式分期还款,主意不错,但又有几家银行愿意承担风险?除了银行贷款,没有一家房地产公司可以承担这笔庞大的支出,除非中央政府住房管理局提供担保,银行才乐意贷款。不过……

司马思考时,习惯性地用右手手指在沙发扶手上轻轻击打节拍。住宅向周围发展,意味着城市从单一中心格局,转变为分散多中心的大都市格局,甚至转变为容纳大量人口的城市带,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巢穴式公寓的弊端显尔易见,后世巢穴式公寓带来的种种弊端屡见不鲜,后世人还发明了一个名词 “城市冷漠癥”。城市越大,得冷漠癥的人越多,癥状越明显,也越严重,甚至可用病入膏盲来形容。

后世专家将这一癥状归疚于: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与人的互助便越来越少。但部分专家却认为,这是巢穴式公寓发展带来的弊端,它从根本上瓦解了最传统的 “邻里”关系。在巢穴式公寓中,绝大多数邻居都是防盗门后的陌生人而已,公寓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公寓是造成冷漠、孤独的罪魁祸首。

相比于巢穴式公寓,生活在院落式社区内的人们生活品质很高,生活宁静。 “乡下的”大人小孩天生热情,会把邻居当成家人看待,热情好客是穴居人欠缺的。在这里家庭的作用非常重要,社区公共精神突出,生活温馨轻松,郊区化生活使家庭凝聚力更强,家庭意识也更强,更不容易被城市的纷扰和喧嚣影响。

代价却是耕地面积!这种发展模式将大量占据城市周边的农田。 “穴居”有种种弊端,但却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到底应该选择什么? “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家孩子在自家院子里玩耍更快乐的事情了!”司马想起一个从城市拼到乡村的朋友曾说过的话,这是个人梦想和公共资源之间的选择,到底应该怎样选择?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宪法都告诉人民享有哪些特权,而在我们的宪法中,人民是自由的……”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