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基地位于陌生的荒原地带中间,很多科学家都在那里销声匿迹,一些欧洲朋友多少总会感觉一丝不快,因为在一个封闭区域生活,总让他们感觉置身于监狱之中。尽管国防军修建了一座设施完善的城市,生活区,教堂、学校、超级市场、百货公司……至少表面上与普通城市完全一致,但在 “城市”数公里外,林立的铁丝网、密集的岗楼,提醒每一个人,这里是保密城。
在这里我有幸运认识了很多杰出的、隐姓埋名的华裔物理学家、化学家、机械专家,尽管与他们素未谋面,但根据他们对保密城生活的适应,我推断保密城存在多年,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意味着 “消失”,这里的公民没有选举权,被军方称为 “科学工作者”,并且需要严格遵守军事保密制度的规定。
科学家,绝顶聪明的人们,竟会自愿接受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恐怕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们甚至宣誓,未经军方许可,不发表自己的科学发现。每一个研究部门周围都筑起无形的铜墻铁壁,每一个部门都不知道其他部门在做什么。” 《费米传》。
茫茫的沙漠深处,一望无际的黄沙乱石,渺无生机。夏日骄阳似火,沙石滩上热浪滚滚,人走在发烫的沙石上,甚至连橡胶靴底都会熔化。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施工作业的工兵双手一碰钢焊就被粘住。
“这不是一个好地方!”张子潜来到绿州环抱的空军918基地时,曾对陪同的空军官员如是说。按照国科委观点,基地需要保密,但保密的同时,必须尽可能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这里适合保密,却显然不适合生活。
占地三百平方公里的918基地经过二十年绿化,沙漠变为绿洲,但因为没有水源,极少量地下水只能用于灌溉、生活,试验淡水需要近百公里的管道输送,但这却是军方推荐的地方,四周是沙漠,国防军可以以军需名义低价征用,这里也是总理敲定的基地。
共和二十五年一月,五个师工程兵进驻918基地,在918基地内建造了大批实验室、住宅、工厂,一座新城市,在短短半年内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拔地而起。与时同时,新的家庭源源不断的涌到这里,住宅建设永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军营一样的平房和楼房,没有名称的街道,把918基地划分成错综覆杂的格局。
街道、房子没有标识、门牌,新来的人只能借助高大的水塔,分辨方向。基地内没有多少高大的树木,到处都是低矮的沙漠植物,马路上没来得及铺设柏油,路旁乱蓬蓬的堆满了建筑材料,街上到处都是起重机、压路机、载重货车,最初一年,来到这里的人,都会看到这么一幅让人洩气的画面。
两年后,918基地发展成为十五万人口的城市,在中国地图上却没有标识,对外界而言,城市根本不存在,知道它的人少之又少。整个城市都被铁丝网、巡逻车、巡逻直升机隔离,城市地址是 “1852号邮政信箱。”任何进出城市的人,都需要向宪兵出示通行证并登记,只有拥有特别证件的人才能进入铁丝网包围的技术区,这里很多人都用化名,保密是这座城市必须遵循的原则。
“有两种爆炸方式,简单的方式是直接把一块裂变物质挤到另一块中,但速度要非常快,根据计算结果,必须达到一百万分之一秒,否则绝大多数裂变物质会在产生反应前,就发生小规模爆炸,浪费掉其余的装药。
另一种方法是把普通烈性炸药的爆炸向内导到一定的质量的裂变物质上,将其挤成非常致密的状态,由于裂变物质的临界质量与其密度的倒数成正比,因此密度越大,临界质量越小。这样,处于亚临界状态的裂变物质将被压缩到临界状态,从而引发链式反应。”
试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研讨,张凤阳知道,这个看似简单数据,是无数次计算得出的结果。基地的计算 “车间”就是专门为原子弹研发进行大规模计算的,计算车间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电动计算机,数十座车间内一点九万部电动计算机同时工作,而去年,全国也只生产了三万多部电动计算机,绝大多数被税务、财政部门定购。
在基地 “计算车间”成立时,为防止因数据计算耽误原子弹研发,国务院甚至命令国税局、财政部交出一点一万部手摇计算机和七千余部电动计算机,并且从各个大学数学系抽调教授、学生进入基地,从事试验数据计算。当教授和学生进入基地后,社会保险号就被会封闭,失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没有人抱怨,他们知道在进行与国家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的试验。
x基地的核心是x试验室,自己现在所在的实验室主要研发制造高性能内爆系统,这是除铀、钚提取工厂外,x基地内最重要的一个试验室。弹心设计和制造是重点和难点,启爆更是难点中的难点。 “钚球心周围码放着爆炸透镜,如同足球,可以保证更大的表面积。整个球心放置在铂金网上,内爆系统的每半边都有三十二个纵向不规则菱形爆炸透镜……”
对于他们的谈话,张凤阳感觉如同天书。 “只要对工程有利,即使科学家让我们把月亮遮起来,我也会干!”一年前刚刚负责x基地时,张凤阳就如是说,也是这么做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他可能不会签字花几十块买一张乒乓球桌,但却会批准上百万而不一定能取得结果的试验。作为基地司令员,张凤阳的责任就是负责基地保卫和保障物资供应。
“张将军,目前我们已经研制成功起爆桥丝雷管,比过去使用的火花电雷管更安全,静态放电或雷击时的功率高峰都不会使其引爆。起爆器只有0.55微秒的误差幅度,真是一个奇迹,我们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便完成了最关键的设计。”陈能宽兴奋不已。
为高能炸药浇铸透镜体,并为安装在透镜体周围高灵敏度雷管确定安装位置,都是建立在大量试验基础上。过去半年,试验室一共进行了135次 “透镜试验”,耗费上千吨高能炸弹,终于完成了全部试验,成功解决了枪式以及内爆式装药的引爆问题。
原子弹研制在全世界尚属首次,研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只能用反覆不停的试验解决。 “这是否意味着,只要我们拿到足够的裂变材料,就可以立即装配原子弹!”张凤阳期待的询问x试验室主任张子潜。在x基地呆了一年零九个月,作为x工程负责人,张凤阳耳濡目染,多少知道原子弹的原理,即然弹体设计完成,启爆问题也已解决,那么……
张子潜却很无奈,二年前,51区u项目工程尚未与西大原子能项目组合并时,u项目组就以 “理论资料”为基础,设计原子弹弹体,项目进展如此顺利是基于先前的技术积累,但…… “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铀或钚!” “钚工厂建设进展的怎么样?”听到汇报,司马反问。自己一直催促他们加快速度,但事与愿违,一年零九个月最大的进展是解决了钚的分离问题。
“整座工厂包括五座二十万千瓦水冷石墨反应堆和三座分离工厂。每座反应堆占地二点六平方公里,由钢材、压制木板和厚厚的混凝土屏蔽,保护操作人员不受辐射伤害。为了确保安全,每座反应堆都配备了双套水冷系统,反应堆之间相距十公里。由于没有将反应堆用于工业生产的经验,还有问题完全没考虑到,目前只能一边建设一边发现问题……
根据从西大试验室和ui区小型试验反应堆获得的经验,建设一座反应堆需要用到四十五套各种组件,许多零件制造需要比制造精密钟表更精细的公差,承包商西北公司已经将部件转包给上百家中小公司,根据目前统计,全国有超过四十五万人直接或间接为工厂工作。原本计划建造八座分离厂,现在已经确定建设三座分离工厂,目前其中一座已正常运行,另一座作为后备工厂,一座正在建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