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111章 美国的沈默

第111章 美国的沈默(2 / 2)

亨利忧心仲仲,但表面上却在深思,沈默数十秒,亨利打断夸夸其谈的史汀生, “我们准备怎么做?” “与过去一样,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泰两国政府或其代表订立的任何条约和协定,不承认损害泰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的协议,不承认任何损害美国在泰权利的条约。我们已经将此通知了中国大使。”

史订生抛出 “不承认主义”,不承认原则近期成了美国的看家法宝,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阿比西尼亚每一个遭受入侵的国家,美国最后做出的决定就是三个字 “不承认”。得到回答,亨利稍松一口气, “不承认”是意料之中,局势也许还可能挽回。

亨利註意到总统幕僚明显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美国不应过份刺激中国、向中国施压,而是以不承认政策为核心,通过外交谈判遏制中国扩张。另一派则认为美国应该向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撤兵,理由非常简单。

“众所周知,不同于较温和的杨永泰内阁,司马内阁将扩张欲望巧妙掩饰在华丽辞藻下。在司马执政期间,战争成为中国解决国际问题的首选,对俄战争、对日战争、军备竞赛、派出雇佣军帮助兰芳赢得独立,中国一步步走向扩张。假如美国在泰问题上保持沈默,几个月后,当欧洲陷入战火时,中国军队会横扫东南半岛,日本可能助纣为虐,所以必须向中国展示我们的强硬立场。”

罗斯福询问沈默不语的亨利, “亨利你认为呢?” “我们很难做出实质性的行动,不是吗?”亨利再次模棱两可。众人的建议和总统的几次插话,令亨利意识到,总统对向中国施压非常感兴趣,或许这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亨利的心情非常覆杂,因为自己非常了解总统岳父。

“不过,美国的重心在欧洲,在亚洲我们必须尽可能维持均势。中日结合,只是暂时利益驱动,当两国利益发生冲突时,再次决裂在所难免。中国有五亿三千万人口,是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世界第四或许是第三大海军舰队,以战争潜力而言,中国还在美国之上,所以我们应该竭力避免美中战争。”

“中国之所以和日本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显然是为了获取东方的安全,德国和苏俄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后,使得中国在西线,在俄罗斯、突厥斯坦的压力加大,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但苏俄却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坦克部队,坦克零头都比中国多。

中国陆军只有九十一万,苏俄却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而且苏俄和帝俄矛盾不可调和,直接影响到中国在苏俄问题上的立场,中国不得不警惕西方边境安全。在我看来,中国人是基于安全原因同日本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而非我们推测的 “瓜分亚洲”,当然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无论如何我并不认为过分刺激中国是个好主意。”

说到此,亨利稍顿,调整思路继续话题, “当然,中国扩大太平洋周边影响力的企图昭然若揭,日本也想独霸西太平洋,甚至整个太平洋,中日矛盾不可调和。只不过中国主要目标在大陆,第一敌人是俄罗斯;日本主要目标在太平洋,第一敌国是我国。在没有达到目的前,两国不会翻脸。某种程度上,中国并不愿意与美国走向对抗,甚至战争。”

亨利说完后,罗斯福反问道: “但中日之间在亚州问题上存在秘密条约,并达成共识,是吗?” “是的,总统先生,这是必然的。可问题在于,中国人会做到何种地步,实际上我认为,中国人的底线是由我们的底线决定的,当我们的底线触及中国人的底线后,我们就知道中国人的底线在什么地方。”亨利用一句看似绕口令的回答提醒总统和内阁成员,中国人或许无意和美国宣战,但美国触犯到中国底线,中国人一定会做出激烈反应。

罗斯福看着被自己留下用早餐的亨利,和过去不同,他并不讚同对中国施加压力,显然他和很多人一样,倾向于欧洲,而不是亚洲。联系到先前会议上的沈默,罗斯福觉得有必要把他留下来。侍役拉过一把椅子,给亨利端上鸡蛋、面包和咖啡,亨利若有所思的用汤匙舀汤喝。

罗斯福一直渴望实施 “干涉主义”政策,早在1937年10月在芝加哥的 “隔离演说”就表明核心内涵。演说中,罗斯福指责法西斯国家把侵略战争的 “瘟疫”蔓延到世界,呼吁世界各自由国家共同防疫、隔离法西斯国家。但 “隔离演说”并不被美国人认同,美国 “孤立主义”情绪,导致 “隔离演说”被美国人看做胡言乱语。

对于演说失败,罗斯福耿耿于怀,曾多次提及:为了美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有必要无视公众舆论。罗斯福是一位仁慈、可亲的独裁者,他固执己见,无视公正舆论,一步步把美国引入战争。此次真准备与中国开战吗?或许罗斯福只需要一个参战的借口,而能提供借口的,显然只有中国。

罗斯福一面说,一面迫不及待咀嚼起来, “亨利,情报协调局进展如何?”松软微温的鸡蛋没搁盐,也没搁胡椒。但罗斯福吃的津津有味。 “还行,我准备进一步扩大协调局,美国的情报工作相比中国、英国落后太多了。”亨利如实汇报。

现在看来组建情报协调局是个鸡肋,情报协调局的组建工作牵制自己大多数精力,以至错过很多事情,此时,总统顾问的老岗位似乎更有价值,可以让自己时时了解最新动态。

最重要的是,情报协调局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地位,罗斯福多疑的性格使他不相信任何一个机构或某个人提供的情报,至少有十多条情报渠道在运转。另一个方面陆、海军情报部和联邦调查局担心情报协调局扩张会危及自身利益,因此十分排斥,拒绝提供秘密情报,总之,拖自己后腿的事他们没少干。

放下手中叉子,罗斯福点点头, “中国用了二十年建立起世界最大的情报机构,与其相比我们落后太多了。中国在情报工作上,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为专业。”亨利适时提出先前思考的问题, “从事这项工作后,我才意识到情报工作的艰难和专业性,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推荐更为合适的人物负责协调局。”罗斯福很诧异,他曾经一再要求建立情报协调局,现在准备放弃了吗?

“爸爸,或许多诺万先生,比我更适合这份工作,实际上自从组建情报协调局以来,多诺万先生居功甚伟。” “多诺万?”亨利的建议出乎罗斯福意料。

多诺万是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同班同学,两人骨子里都是强硬派,经常因为意见不合争执,外人看起来像在闹别扭,其实两人私交甚好。多诺万强壮、勇敢、意志坚决,上了战场就极其兴奋活跃。尽管多诺万在欧战结束时,成为了英雄,但仕途坎坷。多诺万和自己在参战问题上观点一致,甚至更为激进。

“既然这样,你就回到白宫,在中国和亚洲问题上,我需要你提出更多宝贵意见。”沈默片刻后,罗斯福应充。随着美国对中国态度的调整,自己需要一位真正的亚洲问题专家,出谋划策。 “是的,先生!”亨利恢覆了官方称呼,尽管表情轻松,但内心无比沈重,未来中美关系会走向何方?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