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191章 矛盾

第191章 矛盾(2 / 2)

几十分钟后,这列满载士兵和装备的军列悄然驶出西北火车站,沿西库铁路向北驶去。几小时后,列车进入扎萨克省,在戈壁边缘转入一条军用专线,这里通往国防空军专用靶场,稍加留意,会发现特殊军列安全级别很高,每一个沿线站臺都在之前接到警戒令。

黎明,这趟由18节客、货和特种车箱组成的满载“df-1”和仪器、地面设备与特种车辆、发射试验人员的专列,在空军阿尔泰靶场一座简易站臺前停下来,站臺附近站满负责警戒的空军官兵。火车停稳后,钱学森拉开窗纱,朝窗外望去,朝阳将冰封的大地染成金色。“老师,到了。”

冯.卡门放下手中的图纸资料,向车外扫视,身穿黑色作战服的护送兵已经跳下火车,技术人员则开始指挥靶场工程人员装载仪器、地面设备,大量设备都是采用集装箱运输,使装载工作非常轻松。“这是我第十六次来阿尔泰靶场。”冯.卡门强调。科学家为军事项目服务是必然,中国如此,其它国家亦如此。15年前来到中国时,根本没想到,有朝一日会专职为军事项目服务。

15年前,冯.卡门接到中国南京理工学院邀请来华任教,当时南京理工学院创办不过4年,坐落在南京郊外紫荆山下。学院内外到处绿树蓊郁,一幢幢教学楼、学生、教授宿舍融合在浓绿之中。尽管南京理工学院是中国政府高等教育发展基金会重点投资院校,但面积远小于上海交大、南京东南大学两所南方知名大学,然而小小南京理工学院,现在却在中国华东与两校成三足鼎立之势。

南京理工学院办校理念就是小而精,小而美,是中国精英学府典范。南京理工学院强调理工结合,培养的学生既是科学家,也是工程师。博大精深,是南京理工学院对学生的要求。在中国15年,冯.卡门对中国有了深入了解,也明白中国人对发展航空事业的强烈愿望,中国人恰巧赶上世界航空大发展,中国很多方面落后世界,唯独航空领域遥遥领先。

试验成功后,中国将在另一个航空领域将全世界远远甩在身后。“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是犹太人,一是中国人。”冯.卡门感嘆。“我是第一次。”钱学森道,望着车窗外的靶场,感觉很好奇。中国科学家能够为国防服务,本身就意味荣誉。钱学森对老师充满感激。

冯.卡门年长自己30岁,是两代人。在冯.卡门身边,自己经历了“三部曲”:最初是学生,逐渐成为得意门生,接着,成为冯.卡门的助手,最后,成为冯.卡门科学研究中最密切合作者,甚至创立了用两人姓氏命名的“卡门-钱氏”公式。冯.卡门早就是世界空气动力学权威,自己在冯.卡门指引下,闯进空气动力学这片正待开发的密林。

5年前的秋天,理工学院顾毓秀院长和冯.卡门老师一起飞往西北,出席中国科学院空军研究委员会会议。会上,国防空军拿出五个亟待解决的军事难题,请参加会议的大学代表挑选研究课题,由军方拨给研究经费。课题之一便是研究无人操纵,雷达制导,射程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的火箭。

参会几所大学中,没有人敢接受这个课题,难度太高。当由南京理工学院挑选课题时,老师认为这个课题富有挑战性,建议院长选择。于是,试制火箭的任务,就落在老师头上。为了保密,项目研制计划代号为“df”。

钱学森和冯.卡门刚下车,一名中校走到二人面前,行了个标准的军礼,“你好,冯教授,钱教授。”“你好,永城兄。”钱学森、冯.卡门都无法接受刘永城身份的转变,不过钱学森留意到刘永城左手的戒指,这或许是刘永城从军的原因。刘永城主掌西北大学“火箭试验室”是“喷气动力试验室”最大竞争对手,研究更倾向军事,试验由西北公司资助。

西北公司是中国最大军火商,从来不会放弃与军事项目有关的技术。过去几年,空军80%火箭技术源自刘永城的“火箭试验室”,从反坦克火箭、反潜火箭、空空火箭、多管火箭直到探空火箭,在火箭军事应用领域远远领先“喷气动力试验室”。而喷气动力试验室的长处则在于火箭基础研究。

战争爆发后,出人意料,火箭试验室所有人宣誓加入国防军,成为军方技术研究人员。同时,根据国防需要,喷气动力试验室又与火箭试验室整合成“df试验处”。“明天试验不会有军方高层出席,按照他们的说法……”刘永城神秘兮兮,“也就是说,试验成败,空军都可以接受。”“他们可以接受失败,我们不能。刘中校检查完成后,开始导弹组装。”

出人意料冯.卡门完全没有往日的幽默感,反而异常严肃。df导弹是试验处成立后取得的第一次重要突破,成功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试验,飞向宇宙,这是df工程最终目的。国防军倾资研究大功率液体火箭是为军事目的,但没有忽视其它用途,为飞向宇宙奠定基础。

3月2日,完成组装的df导弹安全运抵发射场,第二天,导弹进入技术阵地进行单元和综合测试。3月4日,df导弹测试结束,被装上专用运输车送往三号发射场。上午九时十五分,发射人员用高架起重机把导弹吊到起竖托架上。接着,载导弹的起竖托架以步行速度缓缓驶进发射工位,起竖托架上的液压装置把导弹竖成垂直发射状态。

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操作人员登上工作平臺,开始进行发射前的最后仪表检查。临近傍晚,完成最后一遍检查,两辆罐装车驶入发射场,操作人员开始为导弹加註高纯度酒精及高纯液氧两种推进燃料。两种燃料是喷气动力试验室的研究成果,尽管有更好的燃料,它们是安全性最高的燃料。

“晚上8点30分发射。”望着矗立在发射架上,高大、威武的灰白色弹道导弹,刘永城流露出慈父般的眼神。“这么个玩意能飞多远?”一名空军军官面对灰白色的大柱子,好奇的询问。“300至320公里。”钱学森报出一个数字。

3月4日深夜,空军阿尔泰靶场,d9区火箭发射场上呈现出繁忙的景象,在探照灯照射下,发射场明如白昼,竖立在发射臺上的df导弹俨然一把利剑直指夜空。靶场气温已下降到摄氏零下十几度,但参试人员全神贯註、一丝不茍的工作,绝大多数人并没能在装有空调的防护堡或集装箱工作车上工作,而是暴露在严寒中,但没有任何人抱怨。

20时30分08秒,空军发射指挥员下达点火命令。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发射臺周围腾起一股浓烟,导弹尾部向下喷吐出一团巨大橙红色火焰,导弹拔地而起,如流星直刺天空。这时,发射场上空天气晴朗,能见度很好。几秒钟后,垂直上升的导弹开始按程序转弯,向远方飞去。与此同时,指挥中心电臺中不断传来各跟踪臺站汇报。

“发现目标,飞行正常。”“跟踪良好。”7分32秒后,沈默数十秒的电臺突然“扑哧”响起电磁噪声,一个平静的声音传过来,“导弹准确击中目标,重覆……”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