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不可避免。”司马耸耸肩,任何动作总会有人不满,不能因为照顾情绪,影响国务院决策。“民众不满,但北边会很高兴。”“北边?”穆藕初非常诧异。“总理,难道德国……”
“可能性很大,尽管德国表示,定购汽车是为交通条件恶劣的北非,但德国已拒绝了隆美尔的援助请求,而且北非的航空部队,已调回德国本土。德国一再宣称将于今年征服英国,明显是声东击西。德国会在今年上半年对苏俄动手,汽车是为对付苏俄恶劣的交通条件,五万辆汽车中有两万多辆是国防军淘汰的二手车。除战争需要,购进如此多的二手卡车所为何来?”
“怎么可能?德国人不可能再次让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穆藕初感觉不可思议,德国还会再次延续上次战争的错误吗?总理签署批准德国借道进口许可时,显然没料到,德国竟然是为了攻打苏俄。
“为什么不可能,俄国是个庞大而危险的对手,将德国边境尽可能向东拓展,才足以保障苏俄和盟军空军远离德国领土及罗马尼亚富饶的油田。而且还可拓展德国生存空间,凈化欧洲种族,控制自然资源和财富。”司马胸有成竹,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报,德国都将在4月中旬对苏俄发起进攻。
“希特勒从来没有扩大对英战争的打算。15年前发行的《我的奋斗》已阐述向东扩张是德国生存的必然。希特勒始终无意与英国为敌,他曾假定德、英、意三国应分别朝不同方向扩张:德国向东欧,英国向海外,意大利则向地中海和非洲。所以,英德不但不冲突还可以合作。法国则完全不同,不仅因为强烈的民族仇恨,而且基于避免两面作战的战略考虑,也必须在征俄前彻底击败法国。”
司马对德国尤其希特勒知之甚深,所以一直无法放心与其成为盟友。另一时空中,整整65年,全世界无数学者研究希特勒及思想,即便新纳粹学者,也不否认希特勒的危险性和种族主义倾向,但直正影响司马却不是心理上的分析,而是对德国本性的分析。
“希特勒成功之处在于他明智的将经济重建突破点放在筑路,工业及电气化等基础设施上,为饥饿的德国人民提供了生存必须的面包,尚未大规模征兵前,德国就已大幅度减少了失业,征兵则完全解决了失业问题。但到共和25年,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庞大军费支出的影响,短期内,国家投入是对资本及工业增长的推动,但长此以往,经济后果堪忧。
疯狂的扩张军备还有个弊端,就是与德国极度依赖进口战略原料的国情相抵触,并由此引发严重后果。对于只出产褐煤的德国来说,大量进口所需的铁、铜、石油、橡胶等物资,迅速消耗了有限的外汇储备。德国军备扩张太快,经济发展无法为此提供足够的动力,所以德国政府认定,通过战争来消除经济困难是唯一的方法。”
说到此处,司马想起曾到德国访问的蒋百里所说:德国人民不管对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有无反感,但对他的成就却无不表示敬佩,只不过他的成就是把德国从一个深渊拖入另一个深渊。实际上是必然,即使美国新经济政策也曾导致38至39年的经济危机,只是由于40年战时需求刺激,美国经济才进入战时繁荣。世界大战打断3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周期。
德国与美国,与中国有本质区别,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而未完全开发的市场。共和22年4亿农民的需求挽救了中国经济,随后持续至今的农产品价格保护,2亿中国人消费着高于国际市场15%至20%的农产品,加之持续8年农业丰收,收入增加的农民刺激中国消费。在此大背景下,政府执行6年的赤字经济,成功摆脱经济危机周期和政府破产的境地,国家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但德国和美国完全不同,没有庞大的内部市场支撑,现实迫使他们只能选择战争。1938年罗斯福曾在国会宣称:卷入有限战争,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华盛顿邮报》则直言不讳:唯有战争需求,才能解救美国经济。只不过美国可以依靠自身经济实力和国内孤立主义支撑,而德国只能在经济崩溃边缘发动战争挽救经济。与美国相比,德国国内市场更狭小。
“去年,德国击败法国后,德国战争机器沈寂,除去英国和苏俄,整个欧洲都成为德国占领区,为避免战后经济危机重演,德国试图在欧洲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但占领税和国与国的清算协议,并不能够缓解欧洲和德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德国市场并没有扩大,欧洲毕竟存在完整的工业。不可能成为德国工业产品倾销市场。
1914年前,德国可以通过迅速发展工业产品,出口换取货币。但现在却无法实现,因为德国工业已改为生产飞机大炮等军事武器,而且德国遭受海外贸易封锁,即便没有战争,中国、美国、英国都与德国工业品竞争。德国唯一选择,仍然是扩充军备,以军事需求刺激经济,但却无异饮鸩止渴,除非战争再次爆发,利用战争掩盖经济真相。”
军事需求从来都是经济的催化利,以后世美国为例,二战前或二战后皆如此。尤其战后,每次经济危机都与战争相伴,因经济危机引发战争,又因战争缓解经济危机,这是个循坏。后世国人喜欢用:发动战争、转移国内视线,形容美国战争,但却忽视了战争背后的经济因素,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次又一次规模不等的经济危机。
如果没有持续8年的农业丰收和4亿农民一年1900亿的市场,早在两年前,为摆脱持续增长的财政赤字带来的政府财政破产,中国也会发动战争,无论对那个国家,只要战争就行。即便现在,战争爆发同样带来了中国经济繁荣。
“德国陷入经济、扩军、政治危机循环:经济-扩军-经济动荡-战争获得利益-更大扩军-更严重的经济问题,周而覆始,德国发展成为掠夺资源的战争。但在循环中,德国征服和掠夺到底能够走多远?终点在哪里?希特勒的答案是:在欧洲获得独一无二的霸权。但欧洲之后呢?当战车无法越过英吉利海峡、地中海时,理所当然把矛头指向苏俄。”
德国的进攻与扩张是德国的生命,准确说是希特勒德国的生命,德国建立于进攻与扩张之上。“德国不同于其它国家,希特勒主宰下的德意志帝国,从诞生起,就建立在进攻之上,进攻一旦终结,生命亦随之终结,或者说扩张一旦被制止,德国的末日就到了。希特勒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
司马少年起对第三帝国、希特勒,总有一种微妙的感觉,有发自内心的钦佩,曾几何时也曾无数次幻想,中国能够像德国一样,横扫世界。基于这种情感,直接影响到自己对德国的情感,中德友好的基础,基于领袖的这种情感下。但看清德意志帝国的扩张本性后,慢慢的却意识到,德国才是中国真正的敌人。一个停止扩张就会灭亡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朋友,最亲密的盟友也可能成为进攻对象。
“苏俄之后呢?”穆藕初唇角轻颤,德国战车不可能在苏俄之后停止。“所以,中国看似和德国没有冲突,但实际上,德国对中国的安全威胁要超过其它国家,一方面德国将经济建立在进攻与扩张之上,另一方面是因为永远都不能确定,德国的底线在什么地方?中德关系业已註定了,不是吗?”司马喝口茶。
一方面不知道德国扩张底线,按照希特勒的宣言,德国扩张几无止境。另一方面,即便中德没有爆发战争,但战后,德国一旦掌握核武器,是否会满足于将核武器锁在武器库中,满足于威慑?谁都无法保证。枪掌握在正常人手中,尚无安全之忧,但掌握在疯子手中,不堪设想。即不能阻止核武器诞生,就让核武器掌握在有理智人手中,而不是战争狂。
“那为什么……”穆藕初弄不明白为什么明知德国有威胁,仍然同意向德国出口汽车。“这之间并无关联,德国即便得不到卡车,仍然会向苏俄发起进攻,这是德国维持其政治生命的必然。我们提供的卡车,唯一作用就是,让苏俄灭亡的更快,德国战事更顺利些,如此而已。”司马笑了笑,从烟盒中取出一根香烟点着。
“德国和苏俄,都不是中国的朋友。狗咬狗,我们乐于围观,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介入。中美国战争现在不会有胜利者,战后,中国和美国必将持续对抗,所以必须尽可能压缩美国生存空间。欧洲会成为决定对抗成败的关键。”司马夹香烟的手指指向地图最左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