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造“打下英帕尔,坐吃邱吉尔”舆论同时,内部却三令五申,要准备打硬仗、啃骨头。插入、迂回、分割、包围,无所不用其极。一开始,彭得华就没准备在“天竺计划”中当配角,满足于“助攻”的角色。参谋部下达的命令很宽泛:实施灵活的战法,制造我军在英帕尔大军压境的假相。只有用真正的进攻,才能制造出逼真的假相。
“第6山地师将在6天后到达预定位置。”“6天?”“司令,到时我们不得不面对4个军14个师,其中两个英国师、一个新西兰师、十一个印度师,共计36万人。”参谋长张岭强再次提醒长官,长官的计划太冒险,变助攻为主攻想法不错,但严酷的后勤保障及悬殊的兵力,却使攻击变得极其艰难。
彭得华双眼紧盯地图,“任务原本应该由空降部队执行。”“参谋部无意动用空降师。”张岭强回答,因为参谋部无意动用空降师,所以才会动用第6山地步兵师,担任最艰巨的任务。师级规模军队敌后穿插包围,是国防军历史上首次,像第6山地师扔掉全部车辆的迂回,更是前所未有。第6山地师开创迂回和丛林行军的记录。
“靠第6山地师,我担心……”“切尾”是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环节,人少了穿插没用,人多了穿插困难,加上地形覆杂,无道路可利用。尽管侦察部队绘制了准确的军事地图,但任务依然艰巨,靠只有12门可拆卸式105榴弹炮的步兵师切断4个军的后路,谈何容易?
“没什么好担心的,古今中外谁都怕抄后路,只要第6山地师在全线总攻前,跑到英国人后面,就赢定了。”彭得华信心十足。“到时,我会把第36航空部队配给第6山地师,弥补重武器不足的现象。”“但第6山地师可能遭受很大伤亡。”张岭强提到伤亡,彭得华断然反驳,不无恼火。
“国防军建立22年,反覆强调用炮弹换人命。爱护战士是长官职责,但不能走极端,导致打仗时,不考虑如何赢得胜利,而是如何降低伤亡,甚至可以接受训练中的死伤,但无法接受战争中的伤亡,军官将低伤亡视为前途的保障。为了低伤亡,不惜推迟进攻时间,可几个月来,英印军由38万增加到275万,每拖两天,英国人就可以武装一个印度师。”
彭得华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虽从缅北进攻会面临严重的后勤问题,但当时印缅边界英军力量薄弱,如果参谋部可以接受伤亡,以三万人代价,在缅甸战役一结束即发起果断进攻,放弃绝对优势火力的依赖思想,依靠精锐步兵和少量重武器创造的局部火力优势,突破英军防线,国防军有可能在英国人作好准备前夺取印度。
但参谋部不愿意接受代价,宁肯让英国人完成准备,依靠优势火力夺取胜利,而不是打一场让人指责的战役。国人可以承受理所当然的牺牲,但却不愿意接受“愚蠢”的牺牲,如果说牺牲优势火力以士兵性命换取胜利,指挥战役的军官将会遭受举国上下的指责。
“长达70公里。”彭得华手指地图上钦敦江以北的一条曲线,那是千年无人深入的热带雨林,多少个世纪以来是兵家禁地。地图上70公里,却是寸步难行。“没有道路,命令士兵丢掉汽车,用脚进攻。后勤无法保障,就携带尽可能多的弹药,把拖累部队的重炮扔掉换上山炮、迫击炮,用空中补给重装备。30天干粮,喀山可以进攻,难道此处不行吗?”
似乎彭得华对士兵生命毫不在意,但63军上下都知道长官对士兵生命的爱惜不比其它人差,只是渴望胜利,认同军人意味牺牲,战争意味伤亡的观点。“恐怕外界会……”“不需要考虑外界看法,我得到的命令是牵制英帕尔英印军,让他们相信英帕尔是国防军主攻方向,为战役胜利创造机会。英帕尔集中英印军精锐36万,一旦投入其它战场,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要把英印军牢牢钉死、歼灭在英帕尔,胜利就势成定局。”
印度有275万英印军,英帕尔集中英印军精锐,其它地区英印军是训练装备极差的杂牌军。参谋部极力制造假相,就是为创造全歼英印军精锐的机会。计划是,以机械化部队对英帕尔英印军精锐来一个漂亮的左勾拳,就像国防军当年在朝鲜的翻板,届时与63军形成对英帕尔的合围,全歼敌军,但是参谋部却忽略了彭得华的野心。
“计划不会得到参谋部认可。”“但部队已经出发了。”“先斩后奏?”司马诧异之余,仔细查看地图,上面箭头标明英帕尔63军和英军位置。没想到一来参谋部,就碰到这事。“第6山地师已出发三天了。”蔡锷古井不波,并没有因彭石穿的先斩后奏而气恼,反倒蒋百里怒不可遏。
“总理,参谋部绝不接受先斩后奏,如果前线将领都像彭石穿,参谋部怎么指挥部队?我要求立即解除他的指挥权。”“百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蔡锷笑呵呵的劝说。两人对63军行为态度迥异。蔡锷最近几年,对具体作战很少过问,作战计划由参谋部制定,国防部统帅三军却不直接参与作战方案制定。但对彭石穿的各行其事,蔡锷却固执己见。
“计划风险很大,但成功可能性不小。战役发动后,后路被断,会令蒙巴顿尤其英帕尔英印军惊惶失措,古令中外,军队都怕后路被抄,而且……”蒋百里怒气冲冲打断蔡锷,之所以要严惩彭石穿,并不是因为他违反参谋部命令,最重要的是置63军11万官兵于险地,绝不能接受。
“但63军也是后路不保,后勤保障问题怎么解决?重炮扔的轻松,但一旦遭遇顽强防御,怎么突破?难道依靠战士的英勇?发生意外,谁为11万官兵负责,彭石穿的脑袋能顶11万个脑袋吗?”两人的争持让司马无所适从。军事决断不是司马的强项,但内心深处,却非常欣赏彭石穿。
“以少将军衔担负全军之责并不稳妥,他欠缺大兵团作战经验。当初我的反对是正确的,他的计划是草管人命,我建议立即撤销他的职务,交军事法庭调查。”“不,我讚同松坡的看法。百里,彭石穿建议不无道理,我们是走向极端。过去视战士为炮灰,现在却过于珍视生命,以致束手束脚错失战机。他的意见提的很好。”司马断然回绝蒋百里的建议。
“在大规模战役中,避免伤亡与赢得战争都是将军的职责。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会适得其反。方案有风险,但值得一试。”“军事我是外行,但打仗本身就是冒险,共和6年对俄战争,谁能想到竟能打到欧洲?对日作战,谁能想到彻底打垮日本?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如果计划成功,上半年就可以结束天竺战役。”
蔡蒋两位老拍挡,曾为国家带来一次又一次胜利,奠定国家强大的基础。“东南亚、印度,只是一场演习,未来,还有更残酷的战场。在印度这个练兵场上,必须要试验新的战术和战争思路。至于后勤,百里,把第三战略运输部队派去支援,如果必要,可以考虑派出一个师的空降部队。总之,一切为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