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一直下,刮雨器费力地除去毛绒绒的雪片。尽管大型铲雪车连续工作,但公路上仍然很多积雪。巴玉藻没有和往常一样开自己最新款332型中华轿车上班,家里人坚决不让,怕在雪地里发生意外。中华航空制造公司首席设计师,巴玉藻航空器设计机构负责人巴玉藻坐在公司派来的一辆豪华132型轿车上,将手头文件资料放进文件包,取掉眼镜,望着车窗外迷茫的风雪发呆。
黑色豪华轿车在空旷的13号公路上奔驰。山岗、针叶林、冰冻小湖、路边居民社区一掠而过。驶过市郊林觉民国家公园后,司机拐弯,绕过盘山公路,进入山谷间一片开阔谷地,把车开入北区大鹏镇。这是中国第一座飞机城,中国第一架教练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水上飞机等等太多的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诞生于这个镇子。
和西北市大多数工业城一样,大鹏镇居民大都在飞机厂工作,房屋大都在山脊上。每天起床后,即可俯视工厂,占地面积485公顷的工厂,从建成那天起,就引导国家甚至世界航空工业发展。
汽车在偌大的厂区内拐了个弯,巴玉藻跳下汽车,经过检查,方才径直走进跨度极大的平顶装配厂房。闻到股暖哄哄的机油、香蕉水混合气味,听到车床嗡嗡声、铣床哗哗声和铆钉枪特有的啪啪声,整个人顿时兴奋起来,仿佛每个毛孔都渗透出活力。
半个足球场大的厂房里,一溜儿放h-39“和平维护者”大型零部件。由45000吨模锻液压机制造出的大梁,已经由龙门刨和龙门铣按图纸进行精加工。十年前,建成第一臺7000吨模锻液压机后,中国航空企业就将其用于生产大型铝合金模锻件,为战争中取得空中优势起到关键作用。
工人用螺栓和铆钉在大梁上搭起框架,在框架中排满电线、钢索、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和电力系统。在炸弹舱装上挂架,在驾驶舱装上无线电臺和数不清仪表。工作完全按照流水线式自动化生产线生产,以加快生产速度。大部分安装好的大型配件被拖到另一个更大的装配厂房里,对接上水平尾翼和机翼,再安装机翼上8臺发动机及起落架。
板金工在桁架上把亮闪闪的铝蒙皮铆在机身上,安装钳工把全部件装配起来。检验员不停检查安装质量。穿工作服的工人默默干活,偶而商量一下,或叫来工长和技师,与渐渐成型的巨型轰炸机相比,就像蚂蚁围绕着一只硕大无比的雄鹰,只不过不是在啃食,而是在创造。飞机装配好后,一辆重型拖车把它拖出装配厂房。
加油车、测试车和其他各种车辆围着h-39。发动机开始试车,震得地面发抖,发动机试车完毕后,重型拖车把庞大的飞机拖上滑行道,托到装配车间外的试飞场。公司试飞员先里里外外查看一遍新飞机,然后向巴玉藻等人招招手,钻入机身。庞大飞机在滑行道上开几个来回,试试仪器仪表和操纵系统,就滑上主跑道。
试飞员一加油门,拉起襟翼,巨大的“和平维护者”腾空而起,在大约五千米高度以四百公里时速向北,在大漠上空呈椭圆飞行。飞机降落后,试飞员要填数十厘米厚的各种表格,虽在战时,亦不能免。晚上,公司技工紧张地在新飞机上进行各种调试,拆卸、安装、更换零件。
第二天早晨,国防空军飞行员会来接收“和平维护者”,随随便便在空中兜圈,验证飞机基本性能后便会加足汽油,飞往位于新疆、蒙古高原甚至西伯利亚的内陆几个空军训练基地。被冠以“和平维护者”的巨型轰炸机,不会直飞印度、兰芳、菲律宾等战区,而是在内陆机场试飞。一架巨型轰炸机从中航厂房中如是生产出来,但命运不会象h-32,不停起落、投弹,直到被敌人高射炮或战斗机打下来,重新变成破铝片。
“只有装备真正具有洲际续航能力的重型轰炸机,才能有效威慑和打击远在另一半球的对手。空军疯了一样,一次下了300架h-39的定单,可是……”巴玉藻的老拍檔王助嘆息。“于氏产能有限,空军才会要求中华航空与于氏一起生产h-39,这种毫无新意的轰炸机。”望着组装完成的轰炸机,巴玉藻无奈的摇摇头。
作为中航首席设计师,看到中航生产毫无创新的轰炸机,是种耻辱。中航之所以成为知名的航空企业,不在规模,而在于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从中航创立,就一直是世界航空制造业的领袖。而现在,却在远程轰炸机上沦为其它公司“代工厂”,让人感嘆。
“至少它很大,不是吗?”王助笑着劝说。中航是中国飞机制造业老大。生产其它公司产品的确让人很不舒服,不过在中航自己设计的轰炸机服役前,只能这如此。为战争服务理所当然。
“最大起飞重量186吨,相当3架h-32,可装载39吨炸弹,相当一架空载的h-32。6臺液冷发动机和4臺wp-4能产生44000马力功率,相当于9部火车头或400辆军用卡车。装载燃油足够一个内燃机车头绕地球行驶10圈,高空除冰系统能为一个拥有600间客房的饭店提供足够的暖气。翼展长度相当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飞行距离的两倍。”
“不要重覆于氏宣传手册上的文字了,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轰炸机,但绝不是最好的,等我们的服役后,它就会被淘汰。”巴玉藻打断王助,最大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走,看看咱们的飞机。”尽管同样感嘆h-39的庞大,但只是庞大而已,h-39不过是刚服役就落后的远程轰炸机,尽管实现了空军要求,可对大洋另一端敌人实施洲际轰炸。
两人穿白色工作服匆匆穿过忙碌的装配车间,搭乘一辆厂区专用电动车,开往一排白桦树后的厂房。与其它厂区不同,这片厂区围起铁丝网,戒备森严,甚至还配有警犬和武装警卫,与公司聘请的私人保安不同,警卫是国防空军派遣,伞翼臂章表明了他们是国防空军特勤队。国防空军特种部队充当门卫,显得非比寻常,但两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开电动小车的二人分别掏出特殊通行证,空军士兵仔细核对证件,甚至还与岗亭内资料进行核对,方才准许两人进入厂区。进厂后两人把车开到一间巨大平顶建筑前,建筑同样是一座标准大型飞机厂房。厂房外,两人再次向空军警卫出示证件,重重检查,超过国务院大厦安检。
随后密封的大钢门自动打开,里面灯光明亮,一架银色身躯的庞然巨物正对设计师和工艺师,它是世界上从未见过的超级飞机,使用与普通飞机完全不同的后掠角,达到35度的后掠机翼,翼展四十三米,而在修长甚至有些下垂的机翼下方,根本看不到螺旋桨。它那庞大的金属躯体带有一种人类对机械的征服欲。
“伟大。”巴玉藻低声咕噜,尽管现在还没有获得h-42的称号,但显然只是时间问题。站在h-42面前,人显得很渺小。巴玉藻双手抱住臂膀,涌现出自信和自豪。他经历从构想、提出技术要求、纸面竞争、原型机设计制造、竞争招标、试生产全部阶段,甚至熟悉每个零件,每个细节。“终于要试飞了,这一天我们等了三年。”王助同样异常兴奋。
h-42两年前制造出全尺寸模型,公司上下熬了整整两年,期间除不断与国防科技委员协调,还需要应对种种官僚责难。设计师之一王助,许多时间干脆睡在办公室帆布行军床上,疲倦了喝杯浓茶或咖啡,冲个冷水澡,以便尽快完成设计。同时,还需要编写生产控制方面的技术资料。“8臺wp-5发动机,316千牛推力,世界上第一架全喷气式轰炸机。”
巴玉藻得意洋洋,机翼下是双联发动机吊舱,每个机翼下方为四臺喷吊臂,翼面上突起部分可以充当翼刀。新型发动机,是自己竭尽全力从空军、国防科技委员会争取到的,否则只能用10至12臺wp-4发动机。“很完美不是吗?”巴玉藻拍拍王助的肩膀,甚至连机身上出现蒙皮皱褶在巴玉藻眼中都如此完美,似乎根本就是理所当然。
h-42细长直筒形机身在尾部逐渐收细,采用传统全金属半硬壳设计。机身结构饶度很大,停机时首尾下垂约25毫米,致使蒙皮出现斜向皱纹。机身上的皱纹和弹性十足的机翼,会让任何一个初接触它的飞行员感到恐惧,但它“父亲”巴玉藻知道,这并不是问题,机身上的皱纹在升空后,会自然消失。机翼结构在设计上就具有弹性,翼尖可以向上弯曲6.7米、向下弯曲3米而无解体危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