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大街,一直都是一群多彩多姿而特立独行的人创业的地方。想在第8大街立足并非易事,即使拥有最高学历,出身名门望族,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也很难打进金融市场的圈子里。不过,想进入第8大街,还是有不少门路。精力旺盛胆识过人的高手,可以从前门、后门甚至旁门左道,到第8大街一展身手。”《第8大街:流淌白银之路》苏伦
中国、甚至世界金融界、商业界,鲜有人不知西北市第8大街。它不同华尔街有百年历史,选择第8大街为金融中心,取自8的谐音发,名字很吉利。从共和6年年初,西储银行、西北证券交易所在此挂牌后,众多中外资银行及保险公司,齐聚第8大道,形成以西北储备银行为核心的西北金融中心。随后二十来年,这里发展成为中国金融中心。
慢慢又成为世界金融重镇。第八大街一直都是一群多彩多姿而又特立独行的人驻留的地方。这里的人能从混乱中捞取好处,他们极爱承担风险,然后从险中求得庞大利润。有人在这里富可敌国,但也有人倾家荡产;有人扬名立万,但也有人身败名裂。只要愿意听,这样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黑色8年款335轿车从共和大道右拐驶入第8大街,车是二十年前旧款,车上乘客也是老人。后排老者取出手帕轻咳数声,在将手帕重新放回衣袋,老者朝车外第八大街瞥了一眼。与28年前相比,东西走向的第8大街变化不大。六车道道路依旧狭窄,只不过两侧人行道上橡树已枝繁叶茂。
人行道上满是衣冠楚楚、步伐迅速的行人。即便天塌下,也不可能改变这里的忙碌。忙的结果,一方面撮合了市场里买卖双方交易,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市场力量,让中国经济有个稳固支撑。
“二十八年了”汽车经过西北储备银行时,李历清清楚记得第一次参观西储银行金库时的激动,现在再多金银摆在面前,恐怕都很难找回当初的感觉了。“岁月催人老啊!”车在西储银行前方停下,下车后望着罗马式建筑风格的西储银行,李历清感慨万千,瞅着熟悉的五铢钱标志,灰白眼睛中神彩飞扬,西储银行是自己进入金融界的第一站。
西储、中储直到历清投资公司,一路走来,最难忘的岁月依旧在此。西储是除中央储备银行外,唯一一家拥有纸币发行权的银行,而且是私有银行。作为中国资本最雄厚的银行,它在国内金融界的影响力不亚于中储。当年如不是因创建中储离开西储,或许人生的轨迹会完全不同。西储银行附近正在休息的年青人,看到这个老人,眼中流露出崇拜和发自内心的尊重。在中国白手起家的富豪数不胜数,他们是中国梦的诠释。
很多第8大街老前辈都被冠以“老狐貍”绰号,在第8大街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虽年近花甲,但个个诡计多端滑不留手。为表示尊重,便被冠以这个昵称。与传统意义上师傅教徒弟留一手不同,老狐貍最让人佩服之处是,通常会把累积的智慧传给入行不久的生手,藉此把传奇事延续。
当年在李历清主持下,对犹太家族“黑金”进行彻底“收割”,多少纵横上海滩的犹太大亨倾家荡产。创造这个辉煌后,身为中诸5大支行经理的李历清果断辞职创办历清投资。从此,世界各国证券交易所都能看到历清投资的影子,在挣取巨额财富的同时,还赢得名声。尽管第8大街有种种法律条文约束投机者,但最受尊重的也是投机者。
“老伙计,世界似乎失去了理智。”站在窗边的罗子明笑道。“要知道赌徒永远不死。有钱人,可以投机,钱少的人,不可以投机,根本没钱的人,必须投机。”李历清坐在宽大的办公里轻声回答。当然最后一句不完全正确,大家总是需要一定数量的钱,才能开始投机活动,但数量不一定要多。
如果真没钱,首先必须工作。最初涉足证券投机自己也曾遭遇失败,好几次身无分文,甚至欠债,甚至被迫重操旧业,作经纪人和顾问赚取佣金,以脱离窘境。或许正因如此,这个行当才会如此吸引人。“不过第二者居多,不是吗?”“人的本性使然。”李历清是职业投机人,自然清楚人的本质。二十年间,一直利用人类性格弱点赚钱。
普通人如此,名人也是如此。历史上许多着名人物也是投机家族成员。发现万有引力,名留千古的牛顿也曾试过证券投机,只不过失败了,最后,牛顿甚至禁止别人在他面前提证券交易。伏尔泰曾和女朋友大谈有价证券和货币,长达几小时。他也曾投机谷物和房地产,后来,更以投机外汇走私客身份红极一时。
战争是经济催化剂,四年来,数千亿华元国防采购,除去刺激中国工业急剧膨胀外,更刺激国内股市,尤其是国防供应企业股票更是达到有价无市的地步。“如果战争结束,就会暴发灾难。”贪婪的投机即便战时也不可能消除,在购买“自由债券”时,并不妨碍将钱投入了股市。“战争至少短期内不会结束,大可不必担心。”
其实自由债券也是投机,50元可以买100元17年期的保值债券。投机股市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对变幻莫测的股市心存疑虑,经历了十五年前经济危机,股市在很多人眼中根本就是吃人的老虎。自由债券最好、最省心,但发行量远低于市场吸纳能力。职业金融投机商李历清同样关註国内股市过热问题,自由债券无法吸纳民间闲置资金,是导致股市过热的重要原因。
“国会已批准增加780亿华元自由债券。”“不是新闻,加上这笔自由债券,总发行量是2890亿华元,国人爱国之心可见一斑,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投资国债稳当。”李历清忍不住感嘆。在中国,战争时期购买国防债券一直被视为爱国表现,在此次战争中,自由债券亦被赋予同样意义。不过,相比八千亿存款总额还是太少。
喝茶时,李历清感觉老朋友言不由衷,西储是国债代理商之一,但显然没必要与自己谈论这个问题,难道……“这是第十三期自由债券,也是最大一笔。”留意到朋友的神情,罗子明意有所指。“分析人士指出,国务院准备大干一场,是不是?”“朋友告诉我,今年政府原本不需募集如此巨额国债,这是国务院、准确说是总理办公室要求国会通过的,你知道,总理的意愿总会有人帮助达成。”
李历清才明白罗子明在债券问题上扯来扯去的原因,难道知道内幕?不对,西储虽是总理产业,但却令不少官员避之不及,总理并不是通行证,反而是负担。“打不打仗我不知道,但债券必定与军事行动无关。”“你意思是……”李历清直视罗子明。国会通过这期国债后,李历清同样怀疑国债用途,一方面通过时机是德国驱逐中俄慈善救济机构,二是美国新一界总统宣誓就职,托马斯.杜威总统就职演讲中透露出异样信号。
国会通过巨额国债前,就有消息称,外交部在伊拉克等地频繁秘密会见他国外交人员。尽管消息没印证,但还是非比寻常。突增国债、中德关系骤然紧张、美国新总统信号,诸多事件在李历清脑中连成一条线,但线之间又缺少必要联系。“与军事行动无关,会是……”突然李历清恍然大悟。“难道……”“十有八九,准备好了吗?机会来了。”
司马始终不能适应国务院总理官邸眼花缭乱的枝状吊灯、封闭空间,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司马更喜欢北郊庄园,即便离此三条街区的宅子也比此处舒服。但每天仍得去办公室上班。
今天,司马进入办公室时,大家能察觉总理心情不错。走在地毯上步履轻盈矫健,甚至非常难得的与职员开玩笑。“瞧你们,估计又熬一夜,赶紧抓紧时间休息一下。”经过作战室,碰到一名年青军官正端着空咖啡壶走出来,司马兴高采烈的关心,参谋顿时手足无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