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1日,16点50分,华沙起义爆发。许多条街道上突然响起枪声,随即,枪炮声在整座城市迅速蔓延。傍晚20时,德军华沙警备区司令赖纳.施塔格尔中将通过广播,用德语和波兰语发表声明:我宣布从即刻起,华沙全城戒严。平民不得上街,否则杀无赦。胆敢对德国公民所在建筑开枪者,将立即从地球上抹掉。
头几天,起义军夺取华沙一些地区,但在攻击德军行政机构时,遭到顽强反击。德军不仅守住机关大楼,还向城里起义地区扫射。5月5日,德军中央集团军参谋长克雷布斯通知第9集团军司令福尔曼,增援华沙。党卫军一个团、外加一个营和德军控制下的俄罗斯解放军混成团,火速赶赴华沙。但在华沙军民拼死抵抗下,德国守军援军都损失惨重。
克雷布斯在此后通报中说:起初即兴式暴动还能控制,但目前仅靠现有部队已难以镇压。起义正越烧越旺,有波及全国的危险。城市街区巷战中,德军损失惨重。”德国将军们向希特勒汇报,华沙正在激战,叛军抵抗激烈顽强。同时,德军在内部对特种兵和警察部队发出警告:如果俄国人不在城市东北部和东南部止步,华沙危在旦夕。
德国华沙守军指挥部要求多派援兵,尤其需要大量重型武器。各国情报机关获知,纳粹在城里大肆枪杀平民,街道、院子和地下室堆满尸体。德军全城大搜捕,许多妇女和儿童被送进集中营或监狱。希特勒还亲自打电话询问华沙司令埃里希.冯.巴赫,华沙上演的大戏还将持续多久?
德军遵照希特勒夷平华沙的命令,疯狂抢劫金银、贵重物品和绘画,炸毁桥梁,摧毁房屋。与此同时,维斯瓦河东岸俄德两军交战的枪炮声逐渐减弱,到5月4日,完全停止了战斗。华沙上空也看不到中俄两国的飞机……”《华沙起义:诡异的时刻》,《共和时报》5月5日。
“华沙人民在流血。”“正义在哭泣。”“正义事业的耻辱。”一条条横幅出人意料的出现在共和广场上,高举横幅进行抗议的有黄皮肤中国人,也有波裔中国人,甚至德裔、俄裔等欧裔中国人。发生在华沙的大起义和华沙诡异的变局,让大家惊诧的同时,感到耻辱。尤其些黄肤、黑发、黑瞳的中国人更是如此。
曾几何时,自由、正义、民主与独立中国引以为傲的,成为人们的信仰。大家坚信,光荣且伟大的国防军,为亚洲带去独立,现在势必也将为欧洲带去解放,甚至颇为自得的说:中国将给欧洲带去自由。而此时,华沙的闹剧,让大家大失所望。利益,一切源于利益。
尽管中国只有数万波兰裔移民,但华沙起义爆发,发生令世人倍觉诡异一幕后,波兰移民为祖国吶喊呼吁,在报纸上指责俄罗斯人借刀杀人。尽管俄罗斯帝国驻华使馆公关部门和中央政府舆论监控部门竭力辟谣,但风暴还是在代号“风暴”的华沙大起义后,在距离华沙数千公里的中国上演,华沙枪炮声依旧,西北和多座城市抗议声此起彼伏。
“国防军正在努力与俄罗斯军队协调,对华沙起义者提供支援。我们愿意为赢得自由发动起义的占领区国家人民提供最大限度援助,但受限天气原因和德国空军反击,提供支援有限。
截止5月15日,中、俄、波空军运输机部队已经向华沙空投456门迫击炮、1545支反坦克枪、4865支自动步枪、步枪和机枪,385万发子弹,还有其它军用物资及860吨食品。为支援起义者,中俄波空军损失175架运输机,飞行员跳伞后,像普通士兵一样拿起武器与德国人战斗。”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表情严肃的向外界公布三国向起义者提供支援的情况,还有大量照片佐证。面对外界指责,国防部用实际行动回应。“国防军坐视德军屠杀起义者的谣言,都是不真实的,我们不得不怀疑敌对或别有用心国家散布谣言的目的。”新闻发言人将矛头对准其它国家。
“中俄波空中运输机部队在起义后第二天,开始向华沙空投物资,与之对应的是,时至今日,英美两国不仅未向起义者提供任何支援,而且华沙起义爆发后,在最需要波兰伞兵旅出动之时,英国却以运输手段不足为借口,扣下伞兵旅。两天前,波兰伞兵旅全体官兵绝食24小时,抗议盟军对华沙起义支援不力。”
“长官,请问中国空降兵在什么地方?中国空降兵不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最精锐的部队吗?为什么中国空降兵至今未投入华沙。”一名欧裔记者挑衅,看来是位英国记者。“长官,根据消息,维斯杜拉河对岸的中俄联军为什么未向起义者提供火力支援?就距离而言,联军直接炮火支援应是最有力的支援。”
“先生,回答问题前,提醒你註意新闻发布会秩序,至于你提的问题,从5月1日至今,中俄联军累计向华沙德军控区发射107万发炮弹。情报部门获得大量德军日记及报告副本,均提到遭受到毁灭性的炮击。中国从未停止对华沙的炮击。当然,因无法获得引导,炮击精度有限,但炮击的确起到支援起义者的作用。”新闻发言人微笑着回答。
“长官,你好,我是共和时报记者,国防空降兵是否有空降华沙的计划?什么时候空降拯救华沙起义者?”“对不起,这是军事机密,但国防军会一如既往支援起义者。”“长官,一直以反应迅速着称的国防军为何至今未对华沙起义者提供实质性帮助,并制定支援计划?比如越过维斯杜拉河。”
“华沙起义者从未将起义计划告知国防军,情报滞后导致中俄联军与起义者存在勾通问题,至于越过维斯杜拉河,这属于军事机密。”“长官,我是美联社的记者,中俄联军为何在维斯杜拉河停止进攻?”“对不起,这是军事机密。”在场中外记者,显然没有停止提问的意思。大家要的不是托词,是希望国防军立即行动,证明中国并不是见死不救。
“起义者用左轮手枪、汽油瓶作为武器,跟坦克、飞机、大炮搏斗。华沙妇女,在枪林弹雨下护理伤员,传送信件。在倾塌的地下室制作食品。她们安慰垂死者,减轻他们的痛苦。孩童还在冒烟的废墟间安静地嬉戏,这就是华沙人民。”共和广场上,播音员一遍又一次遍转播翻译成中文的波兰人的吶喊。
尽管时至黑夜,但抗议的人们,手持点燃的白烛,静静站在广场上。一支支白烛放置在广场中央,烛光绘成一幅波兰地图。立于窗前,司马清楚看到共和广场上的烛光,抗议民众绝大多数不是波兰裔移民,而地道中国人,之所以抗议,是觉得华沙丑剧,玷污共和中国声誉,大家要向世人证明,中国绝不会抛弃正义与自由。
司马颇为无奈。三十一年来,中国变化有目共睹,但为他国之事与已国之名示威,尚属首次。广场上的烛光令司马颇为熟悉,同时过去主导中国舆论的电视臺上常看到一句话,在耳边响起:人民在进行反战示威。司马感慨不已,感慨中带有骄傲,因为这是抗议本国政府在他国军事行动,抗议中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骄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