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许多的布,卖得掉吗?”韩维沉声问道。
“怎卖不掉?”
“嗯?!”
“相公有所不知,当今官家,早有旨意,命诸司专勾司逐月按市价之七成收布,以平准布价……”
“仅仅是上个月,安节坊中诸作坊,就向诸司专勾司,售布几近两万匹!”
韩维听到这里,眉头皱起来。
诸司专勾司他知道,乃先帝元丰二年所立,作为京中有司官员、禁军将校、兵卒的俸禄发放、审核之司。
凡百官俸禄、禁军军饷,皆当先请券于粮科院,然后送诸司专勾司审计,确验无误,方能发放。
当今天子即位后,命入内内侍省押班刘惟简提举诸司专勾司。
然后,命都堂、户部,协理诸司专勾司诸公事。
于是,不止在京文武官员、禁军俸禄等钱,就连诸部营作、宫室修葺、道路维护、河堤修建等天下事,也都需要先报告于户部,列出大概费用清单,经户部审核通过,然后报都堂批准,拿到了相关宰执的签押,再送诸司专勾司审计核准,才能放款开工。
这是元祐新政之一,号为预算审计之制。
传说,不止是现在的工程营建,将来便连国用开支、诸路计划,也要先做一个预算,然后走一遍户部、都堂、诸司的程序。
这法子的提出者,乃是户部侍郎章衡。
因章衡提出此法,因此上下怨言颇多。
此刻,韩维听到,诸司专勾司,居然还做起了过去市易务的平准之事。
他自然是难免忧愁。
于是,韩维问道:“诸司专勾司可曾有强买强卖之事?”
李筑拱手答道:“相公!”
“诸司专勾司,何须做这等事情?”
“那些作坊主们,都是求着诸司专勾司收布的!”
“嗯?”韩维不解了,诸司专勾司,以市价七成收布,那些作坊主怎会愿意?
“相公有所不知,如今汴京内外之纺车,何止数千?”
“每月织布,何止数万匹?”
“汴京城,如何吃的下这许多的布匹?”
“官家圣德,以市价七成收布,作坊主们高兴都还来不及!”
“因为,便是七成的布价,他们也有得赚!只是少赚些罢了!”
“且诸司专勾司收布,从来都是现金给付,作坊主们等于只要织出来布,就可以换成钱!”
“如何不愿意?”
韩维听着,嗯了一声,然后看向李筑:“李公事,且坐下来说话!”
这个小小的坊中公事在方才的问答中,表现出了不俗的见识,其对本坊事务,可谓熟谙于胸,于是得到了韩维认可。
韩维只是高傲。
但他也爱提拔人。
这是韩氏三兄弟的为官之道——他们兄弟,都是恩荫官出身(其实他们都考中过进士,但因为中进士的那一年,他们的爹还在两府,所以群情激愤,于是他们兄弟‘自愿’放弃了到手的进士功名)。
恩荫官出身,想要走到高位,就得有人辅佐。
故此,韩维这一生,前后发现、举荐了数百名大小官吏。
有着至少十余位待制级大臣,都曾得到过韩维的荐举。
甚至还有人改官,是拿到了韩维担保。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韩维越发的喜欢提拔、举荐人才。
这甚至已成为了他人生暮年,为数不多,依旧能叫他兴奋的事情。
过去三年,他在河南府和大名府,就先后向朝廷辟举、保举了数十人。
乃兄韩绛,乃弟韩缜,俱是如此。
几十年下来,可谓是门生故吏遍天下!
这也是韩绛,能在回京后,顺利推动他的议程和改革的缘故——京中六部有司,皆有他或他的兄弟曾施恩提拔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