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六百零一章 上下同利的熙河路(1)

第六百零一章 上下同利的熙河路(1)(2 / 3)

所以,在地方州郡,通常知州、通判,都是势成水火,互不相容的。

两者的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朝廷也非常鼓励这种知州、通判在规则内的斗争。

所以,很少有知州、通判能精诚团结的。

正常情况下,互相扯后腿、互相挖坑才是常态。

因而,在大宋知州、知府,有太守、州牧的别号。

而通判们则有着半刺、监州的雅号。

不过,在公开场合,没有人会称通判为‘半刺’、‘监州’。

而是称呼州倅、郡倅,倅者,副车也,佐郡守之治。

这就很斯文了,没有那么多烟火味道了。

只是,在熙河这边,种建中发现情况有些不太对。

因为这里知州、通判们普遍相处的很融洽。

彼此搭班子的对象,更都是特意选过的,好像就是专门选来互补彼此的。

譬如说在河州,知州种谊是武臣,不擅长文治,天天待在军营忙着练兵。

所以庶政全部丢给了通判王厚。

而王厚这个选择也很有意思。

为什么?

因为河州这地方,汉人不过三成,就这还多亏了去年和今年,从河北、淮南送来了两千多号移民。

不然,河州的汉人,恐怕不足五百户。

剩下的全是羌人、吐蕃人和内附的党项人。

情况非常复杂,事情也非常难办。

因为这些部族,有着不同的习俗、生活习惯。

比如党项人爱记仇,吐蕃人崇佛,羌人则大都喜欢私斗。

不懂他们的习俗,很容易出问题。

但王厚却是这个方面的专家!

他从小就跟着乃父王韶在熙河开边,对各民族的习俗、习惯非常了解。

其自今年五月以通直郎履任河州通判以来,靠着对各部的了解和尊重,深得河州百姓爱戴。

以至于,河州乃至于廓州的部族,有了问题都喜欢找他调解。

大家也都服他的调解,认为他公正、清廉。

显然,这都是吏部刻意运作下的结果。

而现在的吏部尚书是谁?

故宰相曾公亮之子曾孝宽!

可是,这位天官以种建中在汴京观察到的情况来,他实际上并不管事。

每天坐衙,都是在喝茶,吏部上下大小事务,特别是选官、注阙的事情,他都是丢给下面的人在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