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短短的几个月,就这样,很好。
三月底,宁筱曦的项目阶段性汇报的时间到了。
与前台那些小步快跑的迭代不一样的是,筱曦身上的两个项目,都是搭建中台的项目。
如果说前台的那些项目类似医美当中的脸部微整,那么筱曦的项目就类似于腰椎和颈椎大手术。这种项目,一旦失败了或者搭歪了,整个公司业务都得瘫痪,所以必须慎重和稳健。
项目汇报的那一天,整个管理层几乎全到了。
宁筱曦把两个项目合在一起汇报。
她从项目的目标开始讲起,先解释了项目的底层逻辑,关键要素,和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后,她才开始讲项目的实施和进展。
会议的过程中,她一直在注意每个人的反应。
陆翔宇频频点头,吴凡聚精会神,陈铎生沉默不语,王凯旋心不在焉,而邹峰……面无表情。
宁筱曦心里多少是有点忐忑的。
这种忐忑,不是因为她对自己的项目第一期没有信心,而是因为,今天其实也是项目第二期的讨论和审批。
如果说第一期是零散地收集珍珠,那么第二期,就是要打通产品和数据的通路,把珍珠串在一起了。
所以今天的会议上,清晰的脉络会浮出水面,这就意味着,今天势必要与陈铎生王凯旋图穷匕见,兵戎相见。
宁筱曦花了45分钟的时间完成了汇报,最后总结:“项目到目前为止,进展顺利,我接下来需要吴凡哥的进一步支持,也需要凯旋哥的帮助和理解,因为下一步,我们要重新改造产品通路和数据逻辑了,可能对凯旋哥团队的工作会有一些阶段性的影响。”
“不过,这种影响,我做了分析,也找到了一些对策。会尽量降低给凯旋哥带来的麻烦。”
说完之后,宁筱曦举起水杯喝水。
陆翔宇显然是比较满意的,转过头去看着其他人:“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吴凡先开口了:“我觉得逻辑很清楚,业务方面的东西我不是专家,就不点评了,但对技术团队的要求,非常清晰。筱曦给出的需求一向都很专业,我回去盘一下团队的资源,看看有没有缺口。”
第二个说话的,是王凯旋。他张口的一刻,宁筱曦就放下了手中的水,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果然,王凯旋说:“我理解这个中台的核心目标是增加现有客户价值,但是我们在获取新客户当中的很多策略,我觉得宁筱曦并不清楚,考虑的有点草率。这项目的第二期,是否应该换到我的团队来负责?”
这……是要直接抢控制权呐!
宁筱曦微微一笑,因为这样的硬抢其实一点都不可怕。
可她刚要张嘴回答,陈铎生就截住了这个话头,开口了:“筱曦,先不说凯旋的担忧,但我看你的项目进展,是不是有点慢?”
宁筱曦一瞬间挺直了脊背,看向了陈铎生。
因为,与王凯旋的问题相比,陈铎生的问题,才是致命的。
项目慢吗?如果跟那些微整容似的项目比,对于习惯于小步快跑的互联网公司来说,确实不算快。
但是,作为一个脊椎大手术,跟传统行业比,这个项目的进展目前已经是五倍速快进了。
在筱曦眼里看来,其实任何事都像种庄稼一样,是要遵循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的,都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所谓的快,不过是在春天里比别人多种田,多施肥,多育苗,研发出更高产的种子。但你若要求春天就结出果实,那就是超过了极限,偃苗助长了。
可是,这个春夏秋冬的边界,其实是模糊的,而且是专业的。你很难向一群不从事这个专业的人,讲明白这个极限的定义和意义。
宁筱曦进入这家公司之后,也已经遇到了太多的人,因为笃信科技的力量,又在资本风口站久了,被疯狂喧嚣冲昏了头脑,盲目地相信人定胜天。
就像初入梅里雪山的小白宁筱曦——认为只要足够努力,人生是没有极限的。
可是,陈铎生……不是不懂,他就是成心。
陈铎生看着宁筱曦的沉默,居然温和地笑了一下。
他转过头去看着陆翔宇:“翔宇,我个人认为,这个项目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好好讨论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项目?不就是为了近在眼前的b轮投资吗?可是这样一个项目,花费了吴凡半个团队的时间和力量,耽误了很多其他迫在眉睫的事情。现在可好,越动越深,都要挖到数据层面了。”
“可产出呢?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效益的出现都是滞后的。就像高速公路一样,造价贵,没个二三十年,成本都收不回来。就算筱曦排除万难做完这个项目,体现到客户价值身上,得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赶得及融资进程吗?”
“这对我们的b轮融资有什么帮助呢?还让筱曦这么辛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