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意识的上前,激动的伸手去触摸。
冰凉的感觉,渗透全身。
没错,真的是玻璃!
天啊,真的是玻璃!
薛知蝶用力的抚摸着玻璃,爱不释手。这么大块的玻璃,她还从来都没有见过。西洋来的玻璃,最大的不过是一尺见方,价格已经是几十两甚至是上百两白银的天价了。但是这里的随便一块玻璃,都顶得上**块西洋来的玻璃。天啊,这个张准,到底是从哪里搞来的玻璃?还是这么大块的玻璃!须知道,玻璃的行情,是越大块的越值钱!这么一块玻璃,价值起码在数百两银子以上!
张准在旁边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努努嘴。
四个工匠将一块玻璃抬起来,拿到山洞的外面,放在阳光下,让薛知蝶慢慢的检查。外面的光线非常的明亮,就算玻璃上有任何的瑕疵,都可以轻易的看出来。遗憾的是,薛知蝶并没有在上面发现什么瑕疵。这些玻璃的表面,非常的平滑,玻璃本身也非常的纯净,透明度非常高。
张准的旁边娓娓的说道:“这些玻璃,一共是两种规格。正方形的,边长都是三尺。长方形的,长六尺,宽三尺。长方形的可以切割做成大型的窗户,透光姓非常好。至于小块的,就看你的朋友要准备怎么切割了。”
薛知蝶仔细的抚摸察看,对张准的说话,竟然好像没听到。她觉得自己需要好好的平静一会儿,才能给将有关玻璃的信息全部消化。好大一会儿,她才反应过来,无比好奇的说道:“这些玻璃,是从哪里来的?”
张准微微一笑,高深莫测的说道:“机密。”
说罢,挥挥手,让方寒等人将玻璃重新装箱。
薛知蝶依依不舍的看着玻璃被重新抬回去,欲言又止。
张准轻轻的摇摇头。
薛知蝶只好死了这条心。
只要是张准已经决定好的事情,哪怕是杨映菡去求他,他都不会改变主意的。
事实上,张准的确不会将如何制造玻璃的秘密泄露出去。这是他除了精盐之外的第二条财路。无论是精盐,又或者是玻璃,生产工艺都不是非常的难。只要明白其中的原理,就很容易仿制。因此,只要技术泄露出去,就一分钱都赚不到了。
玻璃的制作其实简单,只需有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等原料,经高温融化,然后碾平便可制成。明朝的瓷窑已经非常发达,足可以达到相应的温度。其中的细节,只要工匠们细心研究,其实完全是可以将其发明创造出来的。
方寒等人,都是以前烧制瓷器时的泥匠,对于瓷窑的温度掌握,是非常有经验的。这个瓷窑,要达到融化玻璃的温度,并不难。因此,张准在两个月之前,就已经秘密让方寒等人寻找合适的材料、瓷窑,准备玻璃的制造了。不过,从开工到现在,他们也摸索了不少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成品只有这五箱玻璃。
因为方寒等人,以前对玻璃都没有什么认识,所以,每个工序,每个步骤,甚至是每件用具的摆放,都要张准亲自指点。为了保证玻璃顺利制造,张准还专门组织了数次的演练,直到大家的手势都很熟练了,相互间的配合也很默契了,才最终开始真正的制造。
其实,在薛知蝶看不到的地方,就是生产玻璃的瓷窑。瓷窑里面,当然是熊熊烈火。在瓷窑外面的空地上,摆放着一张张的铁桌子。每每玻璃溶液出窑后,便有数个大汉,喊着号子,将炉内滚热的玻璃液倒在铁桌子上面,然后几个匠工,拖着粗大的生铁圆棍子,在上面来回碾动着,很快玻璃展平后,便形成和桌面一样的大块,一面平板玻璃便成了。
当然,经过碾平的玻璃虽然很大,边长刚好是一丈,却并不光滑,还需要磨整。此时便又有几个匠工过来,将平板大玻璃放在铺有厚毡的桌子上,并撒一层细砂,又放上另一块玻璃平板,通过推拉上面的那块玻璃,细砂便将这两块玻璃磨平了。
不过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五六个匠工连续工作一曰以上,而且如此还不行,经过这样处理的玻璃表面存在着细砂留下的无数纹路,还需要进一步磨光。匠工们用一种极细的矿石粉末和着水,用包有羊毛毡的小木板来回磨擦几十万次,再用羊毛毡磨擦几十万次。因为是纯粹的手工制作,产量不可能很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