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刺明 > 第657章 送上门的汉奸,必须杀!

第657章 送上门的汉奸,必须杀!(2 / 3)

于是,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正是在多尔衮的高压下,另外一个大汉奸钱谦益带头剃发,让柳如是极为失望。

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和清军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例如1645年发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与“剃发易服”有关。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清朝满族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的原因,乃是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

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孙之獬的建议,对于清朝来说,可谓是劳苦功高!

“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针对当时各地汉人的抗争此起彼伏的情况,当时的陈名夏曾说过:“免剃头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说了这句话而被满门抄斩。而引发这一切的,正是这个大汉奸孙之獬!

“杀了他!”

张准的脑海里,不假思索的冒出这样的念头。

要说国人痛恨鞑子,那是肯定的,鞑子满手血腥,凶残狠毒,不知道杀死了多少的汉人。但是,在鞑子之前,还有一类人更值得痛恨,这类人,就是汉奸!要是没有这些汉奸,鞑子怎么可能入主中原,怎么可能让中国从此陷入黑暗三百年?

孙之獬就是大大的汉奸!

张准见到他的第一面,就想杀了他!

当然,要杀孙之獬,有点难度,这家伙现在是皇太极的使者,杀了他,就等于是直接打皇太极的脸。所谓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是基本的原则,要是张准杀了孙之獬,别人以后就不敢再派使者和虎贲军商量什么事情了。无缘无故的送人来给你砍头吗?但是,再有难度也得杀不是?想到这家伙的汉奸行为,张准就气不打一处来。

“来人!”

“将他推出去毙了!”

张准指着孙之獬,冷冷的说道。

两旁的虎贲军,立刻上前抓人,将孙之獬好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抓起来。孙之獬下意识的想要挣扎,结果哪里挣扎得动?

这时候的孙之獬,连求饶的声音都叫不出来。因为,他很清楚,张准对他的痛恨,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在莱州府的时候,他可是策划镇压张准的主谋,李成栋和赵寅英,那都是打下手的。要是落在张准的手里,他绝对是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孙之獬一路上就感觉到不妙。自从接到要陪同前往虎贲军,和张准谈判的任务以后,孙之獬就知道自己的末日快到了。张准杀人的时候,可是从来不会心软的。只是,皇太极的命令,他不敢不听从,不得不前来。果不其然,张准一见到他,就动了杀意。

前来谈判的鞑子贵族,名叫雅赖,乃是皇太极的心腹。此人不擅长战争,却擅长交际,在鞑子高层,也算是专职的外交官了。和朝鲜,和蒙古,和明国商议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此人出面。此人懂得一口流利的汉语,还精通朝鲜语,在鞑子里面,倒也算得上是一个人才。

看到张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下令抓人,还要杀人,这不但是不给他面子,还不给皇太极和大金国面子。这样的事情,雅赖当然不愿意看到,他急忙阻拦说道:“都督大人请息怒,”

张准板着脸,冷冰冰的说道:“雅赖,这是我和他之间的私人恩怨,没你的事!”

雅赖当然不相信。他的汉语其实说的不错,根本不需要翻译。带着孙之獬到来,其实是有点炫耀的意思,就是要给张准和虎贲军看看,你们明国的官员,现在都投靠我们大金国了。你们要是识趣的话,也早点投靠过来吧。就算是两人有私人恩怨,也不能在这个时候解决。

他可是皇太极的使者,是大金国的使者。孙之獬是他的翻译,孙之獬被杀,他脸上,皇太极脸上,大金国脸上,都统统不好看。要是张准当着他的面,杀了孙之獬,那就是**裸的打脸。这种打脸,在某些时候,比战场上的失利让人更加的难受。他不得不提高语调,神色严肃的说道:“都督大人,你请三思。”

张准阴沉的说道:“雅赖,我告诉你,就算黄台吉在这里,我也要杀了他!”

说罢,凛然一挥手。

陆伊典带着两个狙击手,将孙之獬押出去。

孙之獬这时候才反应过来,急忙拼命的求饶,大叫雅赖救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