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刺明 > 第783章 先扎一刀,再下毒药,然后套绳索!问你死没? 【求月票!】

第783章 先扎一刀,再下毒药,然后套绳索!问你死没? 【求月票!】(2 / 3)

白纸上面写着:“金国汗,执政贝勒代善及莽古尔泰、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锋、岳等与大明总兵官祖大寿、副将刘天禄、张存仁、祖泽润、祖泽洪、曹恭诚、韩大勋、张定辽、裴国珍、陈邦选、李云、郑长春、刘毓英、窦明德、参将游击吴良辅、高光辉、刘士英、盛忠、祖泽远、胡弘先、祖克勇、祖邦武、施大勇、夏得胜、李一忠、刘良臣、张可范、萧永祛、韩栋等盟诸于天:大凌河城内官民归降大金,如大金国对归降将士诳诱诛戮,及得其户口后”离析其妻孥,分散其财物,天将降谴,夺其纪算,使之天折。归降将士若怀挟诈,或逃或叛,亦夺其纪算,使之天折。如能践此盟,天地垂估,寿命延长,世享太平。”

高起潜仔细的看完以后,皱眉说道:“这是什么?”

张准神色冷峻的说道:“当日祖大寿投降皇太极,皇太极隆重迎接,还和他共同登坛发誓祭天”这就是祭天的誓言。”

吴阿衡的脸色微微一变。老天,张准的手里,竟然有如此机密的东西!祖大寿和皇太极一起祭天!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要是传出去,锦衣卫恐怕马上就要登门拿人了!就算是他俩,得知了这个消息,都有点坐不住了!

高起潜毕竟老到圆滑,小心谨慎的问道:“这是从哪里得来的?”

张准淡然自若的说道:“这是我在皇太极的营帐里面找到的。”

高起潜狐疑的看着张准。

吴阿衡同样狐疑的看着张准。

张准袭击皇太极的营帐,他们知道得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对于这份誓言,他们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毫无疑问,这份誓言的出现,让祖大寿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张准这是在提醒他们,祖大寿是投降过鞑子的,还和皇太极共同祭天。在普遍迷信的古代,祭天是个什么概念,大家都是心里有数的。

吴阿衡沉思片刻,缓缓的说道:“这样涉及到根基大将名誉和性命的大事,还是要谨慎,谨慎。”

高起潜轻轻的点点头,然后将这份誓言折叠起来,还给张准。

张准也知道他们不会轻易的相信,接过誓言,收入怀中,淡淡的问道:“祖大寿的妻子儿女在何处?”

高起潜皱眉说道:“被鞑子羁縻不能归。”

张准微微一笑,意味深长的说道:“是羁縻不能归,还是不想归?”

高起潜欲言又止。这还真是不好说,谁知道到底是不想回来,还是被鞑子拦阻,不能回来欺张准冷冷的说道:“祖大寿逃归,以鞑子的凶残,居然没有连累他的妻子儿女,两位觉得可能吗?吴督师,要是你,先投降了鞑子,然后又逃归,你觉得你的妻女能够保存吗?”

吴阿衡沉默不语。

这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祖大寿逃归,到底是自愿归来,还是鞑子要他回来,相关的疑问,并不是张准最先提出来的。事实上,在这之前,对于祖大寿逃归的质疑,就从来没有断过。直到目前为止,祖大寿的身边,都是带着很多人的,绝对不会单独出现,他担心东厂和锦衣卫的人会逮捕他。

史〖书〗记载,也许是为皇太极的盛情和真诚所感动,也许是耍手段,祖大寿在宴席上提出,锦州城中的将士都是在下的故旧,汗王对我等如此有再生之恩,如果汗王能信得着末将的话,就放末将回到锦州,待适当时机,说服众将,里应外合,便可智取锦州。

皇太极当即便应承下来。当晚,他亲自送祖大寿出营并扶他上马,随行的有他的义子祖泽远等二十六人,皇太极还特意安排了追兵,制造祖大寿突围而出的假象。

锦州城中的巡抚丘禾嘉、总兵吴襄,听到从大凌河方面传来隆隆炮声,判定必是祖大寿在突围,便率兵出城增援,行至中途”遇到了祖大寿”祖大寿就这样回到了锦州城。但此去便再也没回来,继续效忠于明朝。

对祖大寿的逃归,史家几乎一致认为他欺骗了皇太极。客观上看”祖大寿的行为,只能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祖大寿真的存心要欺骗皇太极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历史真相到底是怎样呢?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祖大寿回到锦州后的第三天,便派人给皇太极送信:“锦州兵甚众,将从容图之。尔诸将家赌,已潜使人瞻养。后会有期,倘有衷言,即遗人来无妨也。

皇太极令来人叮嘱祖大寿不要忘记了约定。祖大寿回信说:“期约之事,常识于心,因众意怀疑,难以骤举,望汗王矜恤归顺士卒,善加抚养,众心既服,大事成矣。至我子侄,尤望垂盼。”

从祖大寿的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祖大寿并没有欺骗皇太极。因为第首先皇太极对大凌河降将的确做到了仁至义尽”祖大寿心非木石,岂能不为之所动。

第二,他对崇祯皇帝并不十分忠诚,而且还曾有过怨恨,更有十二分戒备。现在,他的亲生儿子和侄子们都留在了金营”他如果能说服妻子,说服将领,献了锦州,妻儿团圆,应是最佳的选择。

第三”如果他真的想骗皇太极的话,此去应是泥牛入海,而不应与皇太极音信往来。这说明他是真想献了锦州的。之所以没献成,肯定是因为他试探性地做了一下工作,却没有得到反应,或者是干脆遭到反对,他来信所说“众意怀疑,难以骤举”应是实情,而反对最坚决的应是他的妻子。

也许有的人会说,以皇太极的智慧怎么会被祖大寿骗了。其实,对祖大寿去而不归,皇太极心中是有准备的,十一月一日,皇太极对众贝勒说:“朕思与其留大寿于我国,不如纵入锦州,令其献城,为我效力:即彼叛而不来,亦非我意料不及而误遣也。彼一身耳,叛亦听之,若不纵之使往,倘明国别令人据守锦州,则事难图矣。今纵还大寿一人,而携其子侄及诸将士以归,厚加恩养,再图进取,庶几有益。”

耳见皇太极放归祖大寿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他是通过这一行为收取所有降将之心,以吸引更多的明军将领归顺。事实证明,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皇太极的确是很有眼光的。因为,在十年后,皇太极的这一目的就达到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