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拍摄《伶》这部戏,目的是记录,而不是宣扬。
说实话,这部剧能在网络上获取这么大的关注,我个人是诚惶诚恐的。看到任何的评论,说李世信拍了这部戏把京剧带火了,我都汗颜。
京剧如果突然有一天复兴了,那肯定不是我和《伶》这部剧的关系。
而是一群真正爱好京剧的年轻人,用京剧的精华和内核,用念唱做打的方式,去演绎符合当下年轻人价值观的新玩意儿。
像什么《办公室风云》,像什么《三打渣男》,像什么《婆媳争霸》什么《宿舍演义》这种既能表达当下大众生活状态,又能体现当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剧目多了,它什么时候才能说复兴。”
随着李世信顺口胡诌了几个和京剧画风完全不搭噶的剧名,现场的所有人顿时发出一阵哄笑。
“李老师,您说的这几个还挺来感!可就是听着跟京剧差别太大了。相比之下我觉得您老拍的《伶》,以及ost里面的《二月红回忆》《十年人间》这种作品,更附和您说的京剧新尝试。”
面对哔站的沙雕记者调笑,李世信却严肃的摇了摇头:“我刚才说这些,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京剧的美不应该是生旦净末丑脸上的油彩,不应该是刀马旦的花枪,不应该是青衣的水袖,也不应该是老生的髯口。它的美,应该是津津乐道,应该是会心一笑,应该是让人哭了笑了怒了愁了之后,脑子留下的那么一丁点儿感触,一丁点儿思考。”
端坐在椅子上的李世信此时形象滑稽的很;拆了鞭子的大光头,身上还穿着不伦不类的青衣戏服,可是随着这一番深入浅出,满含着对京剧理解的一番谈资,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站直了身子。
这特么才是真大师啊!
“那李老师,既然您说没有复兴京剧的想法,那么对于《伶》这部剧您的期望是什么?”
面对问题,李世信沉默了片刻,然后笑了。
“《伶》这部剧的创作灵感,是我的一个新朋友,也就是京城月龄戏院的孙连城的家史。这部剧的故事是以孙连城的奶奶,成家班赖小月先生的经历而改编的。
孙连城先生的戏院经营了近十年,可是开到现在却只剩下了一些上了岁数,接受不了新东西的票友。
如果说我对这部剧有什么期望,那么可能就是给这些度过了岁月,却守着旧颜色的人们一个慰藉。
京剧被时代淘汰了,但是它也曾经辉煌过,就跟这些人一样,他们也曾经伴随着京剧的辉煌而年轻过,鲜活过。
所以我倒是挺希望喜欢《伶》这部剧的朋友,能把拿到给家里上了岁数,喜欢京剧的老人面前和他们一起看。
年轻人去看《伶》的剧情,去听ost里面的歌曲。老人们看伶的时代,去看我今天更新的ost里面的京剧。
让两个时代的人,能获得一次在精神上重合的机会,这就是我对这部剧最大的期盼。”
说着话的时候,李世信的眼睛是亮着的。
随着他娓娓说完,在场的记者们,激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