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永不下车 > 第五六章信号(修)

第五六章信号(修)(1 / 2)

第五六章 信号(修)

“意识究竟是什么”,在探寻将其永远维系的手段之前,必须对这一点有明晰的认识。

认识自身,大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不过在这方面,直到旧时代毁灭的西历1489年,普通民众乃至部分科技工作者,仍未抓住意识的本质。

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其实,早已有定论,只不过这一定论并未广为人知。

与之相对照的,则是在电子计算机出现、并逐渐展现出强大实力之后,一般民众乃至科学工作者,很快将其视为可能会具有“智慧”的新事物,并,自然而然的将计算机与人脑进行对比,甚而将两者混为一谈。

典型的例子,旧时代的科幻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所谓“人工智能”,与涉及人类电子化、数据化、意识上传等等描述。

在这些描述中,人脑,被视为一臺由生物材料构成的模拟式(analogue)计算机,而人类的意识活动,就是这臺计算机中的数据,经由这种简单粗暴的对应关系,再考虑到人类创造的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覆制,数据也可以拷贝,就衍生出无数荒诞不经的念头。

譬如说,既然将人脑视为一臺计算机,而计算机的软、硬件,又分明是可以覆制的东西。

那么人类的头脑、乃至意识,也应该可以被覆制。

在此基础上,既然人类的头脑可以被覆制(上文如此),身体的衰老、雕亡,便不足为虑,人类大可以用覆制的方式延续生命,进而,一代代的覆制下去,用这种方式去碰触“永不下车”的神迹。

更有甚者,传统科幻作品里,还出现过更生搬硬套的叙述︰

认为人脑的神经元,便相当于计算机中的晶体管,故,推测一百四十亿晶体管的集成电路,便足以承载人的意识。

这种叙述,年代比较久远,若干年后被it领域的技术进步所否定。

西历1480年代,人类设计制造的vlsi集成电路,片上晶体管数量已越过百亿大关,然而这样的芯片,莫说“承载意识”,充其量不过能进行些数值计算、或者图形加速,完成人类交付的简单枯燥工作,仅此而已。

对这一作品印象深刻,现在想起,方然并无意对其大加贬损。

毕竟评价作品,必须结合其写作时的年代,对作者的知识广度、深度,也不应过分苛求。

相比之下,反而是一系列关于“意识数字化”、“意识迁移”、“意识覆制”,乃至于借助这一设想追寻长生、永生的作品,更让他觉得尴尬。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显而易见,并未认真思考过“意识是什么”,也没有切实考察过人脑的运行机理。

憧憬永生,继而如饥似渴的学习一切相关知识,今天的方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nep大区的科研人员,想必也是如此,至少,774研发机构的专家、学者们,都能准确回答“何为意识”的尖锐问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