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永不下车 > 第七五六章能量(修)

第七五六章能量(修)(2 / 2)

一旦如此重要的资源,消耗殆尽,对“全产机”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推而广之,盖亚的其他资源,多多少少也面临一样的窘境,有些储量固定,多年来都没有新增探明储量,用一点就少一点,譬如南太平洋岛屿上的鸟粪磷矿,有些则贫富不均,富矿在旧时代被开掘殆尽,留下来的都是贫矿。

当某一矿藏的开采成本,甚至大于开采之物的价值,对人类而言,这矿藏便等价于不存在。

资源匮乏,不可再生,会场上充斥的此类论调,似乎只是旧时代的一些老生常谈,认真听取报告的阿达民却知道,

事实绝非如此。

今天,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都是来自盖亚凈土各相关的顶尖人才,这些聪明过人的研究者,思维几乎都紧跟时代的变迁。

继而,结合自身的研究,很容易明白人类现在所面对的情况︰

并非绝对意义上的资源匮乏,而是究其本质,人类文明能控制的能量级别太低。

这一论断,也不是什么新创造,早在旧时代的西历1419年,理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就提出过“文明分级”的设想,用一个文明能掌控的能量之多寡,来衡量该文明大致处于何种阶段。

按卡尔达舍夫的设想,人类文明,迄今为止仅能利用盖亚表面(包括投射其上的太阳光)的一部分能量,这相当于分类体系中的0+级别。

与之对应的,i类文明可以动用所在行星及周围卫星的一切能量;

ii类文明可以动用所在恒星系的一切能量;

iii类文明可以动用所在星系、譬如银河系的一切能量。

按这样的分类标准,很显然,人类直到今天也谈不上“动用盖亚及卫星的一切能量”,这是很显然的事实,故,其所规划的一切宏伟目标,都必然受到可用能量的掣肘,这是所有科学研究者都一目了然的事实。

即便在西历1512年,人类文明已完成了历史性的统一,“全产机”遍布盖亚,仍达不到卡尔达舍夫眼中的“i类文明”。

论证很容易,盖亚,本身就有炽热的地核、地幔,其中蕴含着极大的能量,而盖亚表面、乃至lunar表面,分布的“氦3”也可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释放极大的能量(且不论是否可控)。

然而直到今天,除地热电站、热核弹头外,人类却几乎无法利用这些能源。

至于盖亚——lunar之外的世界,太阳的能量,相比盖亚的能力的蕴藏量,简直可认为是无穷无尽。

而人类,一直到今天,所能做的也不过是用攫取化石燃料的方式,变相消耗盖亚历史上积累的太阳能,或者用光伏、水电、风电等系统来发电,

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区区几百亿分之一。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