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永不下车 > 第七五八章工程(修)

第七五八章工程(修)(2 / 2)

但是,邓先生,虽然本人是核物理方面的一介外行,也真的很想知道,目前制约我们获得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方方面面,究竟有什么技术上的门槛,以及,

在未来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些门槛,究竟能否被越过。”

“您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并非一种科学对待问题的态度,未来任谁也无法预测。”

面对“替身”,来自西大陆的核物理学家,邓家先,神色平静的坐在椅子上,面前一迭纸张上的字迹十分工整。

报告,仍然用书写方式,自己这次来不是为申请经费,而是陈述自己的看法。

“我没有让诸位预测未来,但,如果说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人类,对未来走向毫无把握,这样讲恐怕也是不妥的,科学的作用,岂不正是让人们对行为的后果、决断的影响,预先有所把握,然后才能指导实践吗。”

邓先生的报告,在此之前,方然匆匆浏览过一遍,并发现这位研究者的观点,居然与自己有几分相似。

考虑到双方在专业领域的地位,判若云泥,他的确有理由认为︰

对“可控核聚变”,自己的预想基本正确。

“关于‘可控核聚变’,理论上的东西,我最近一直在抽时间研究。

坦率的讲,这领域中的大部分文献,如果不是全部,自己根本一点也看不懂,如果不是有ai在旁辅助讲解的话。

但是,纵观人类几十年来的研究,结合已有的成果,从‘托卡马克’到‘超导环流器’的凡此种种,越是思考这一问题,本人就越是有种模糊的感觉,我们人类对待核聚变现象,乃至想将其作为能源,这想法究竟是不是正确。

利用客观世界的一物理过程,为自己的计划,提供能量,这是很寻常的思路。

唯一的问题在于,对核聚变,乃至核物理领域,人类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取得包括‘核武器’与‘核电站’在内的诸多成果;

无须谦虚,站在1512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有理由认为,人类在这一领域的知识体系与实践证据,是基本完备的,对应用领域的核物理研究,已经基本覆盖了可控核聚变这一分支,并不存在大片的知识盲点。

直白的讲,对核聚变这一块,我们人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够多了。

但即便如此,‘可控核聚变’这种东西,多少年来却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难点究竟在哪里呢?

这一点,不需要内行也能说出,在于核聚变的反应条件太苛刻;

要想形成规模、获得稳定的能量输出,这反应过程又必须在一种受约束的情况下进行。

迄今为止,人类的材料技术,就算加上超导约束等支持,也没办法约束高温高压的核聚变反应物,过去已建成的系统,稳定运转时间至多不过几分钟,规模也太小,距离实用还有十分遥远的距离。

这一现实困难,根本上讲,并不在核物理领域,而是工程实践方面的现实困境,短时间内根本就没办法解决。

这不是核物理研究的问题,而是人类的工程能力,达不到要求。”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