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既然是直接面向客观世界,这些部门里的劳动者,一言一行,都应该是脚踏实地、有实打实的产出,然而,身处资产主义大框架内,任何生产部门都不可能不受影响,进而衍生出大量无意义环节。
譬如,旧时代曾风行一时的汽车制造,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
交通工具,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产品,在生产力发达的旧时代末期,全世界每年的汽车产量曾高达数千万。
但,这每年的数千万辆汽车,外形、规格、款式乃至配置,
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对乘用车而言,为满足使用者的审美、趣向等需求,而衍生出了无数不同的外观。
这本来无可厚非,人类毕竟是一种喜欢新奇的动物,如同衣饰的多样化,今天的盖亚凈土,人们的穿着喜好仍然是这样。
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
对一辆日常交通的工具而言,其功能的实现,并不需要如旧时代那般的多样化配置。
不同的汽车厂商,对车辆底盘、发动机、传动机构,不论出于产品差异化,还是知识产权壁垒,抑或是供应链安全的考虑,基本上都是自定标准,自己生产,进而,导致尺寸、功能几乎一致的车型,内在则大相径庭。
这么多种不同的发动机、传统机构、底盘、电气系统,可想而知,每一套都需要从研发、到售后的走一遭。
重覆开发,重覆设计,这会造成大量时间、资源的浪费。
假如,仅仅是假如,旧时代末期的世界主要汽车厂商,能摈弃“操控性”、“经济性”乃至“个性”之类莫名其妙的标签,而如同it业那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主要部件的兼容化、标准化甚至归一化,
就可以极大降低从设计、生产到使用维护各环节的成本。
说白了,可以用比现实中更少的资源,满足人类的一切交通出行需求。
类似的情形,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中,比比皆是,一方面是专利等壁垒的割裂,一方面则是看似高大上、其实全是垃圾的所谓“商业哲学”作祟。
归而总之,无非是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大环境下,难以合作共赢,唯有尔虞我诈,用各种壁垒攫取垄断利润而已,至于如何增进全社会、全人类的福祉,根本上,除国际组织不疼不痒的呼吁外,根本没人在乎。
实体产业,是这样的一种情形,至于脱离生产实践的诸多部门,
情况就只会更糟糕。
从司砝,到教育,再到文化艺术,所有这一切脱离物质资料生产,而直接或间接为实体产业服务的领域,效率之低下,在旧时代已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这些领域中,原本的保障社会正常运转,传承知识、培养人才,乃至提供精神文化食粮等分内之事,越来越成为一种顺便为之的“副业”。
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日益罔顾本职,而完全以攫取利益的动机去指导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