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永不下车 > 第八七七章木星(修)

第八七七章木星(修)(2 / 2)

分析到这里,任新民挥一挥手指、调出资料,向方然更详细的展示加速器配套工程——“木星氦提取工程”。

“如你所见,现在,我们在木卫三上的发射基地,已基本建成,

预计一个月内就会进行首次发射,向木星投送第一批集氦穿梭机,并测试整套流程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性。

哦,经济性就免了,这一工程也谈不上的,你明白吧。”

“恩,大概有些了解。”

从木星大气中采集氦元素,这种工程,是没办法算经济账,方然点了点头。

所谓“经济性”,说白了,是指一件事、一共过程的得失利弊之比较,对人类而言,只有经济上划算的事,才值得做,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折损资源,所谓“赔本的买卖没人做”就在说这道理。

今天,人类已迈进文明2.0时代,经济性的考量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不再以联邦马克、而是以焦耳作为衡量单位。

然而一旦事关物质,或者说,获取特定的元素,经济性就往往“无从谈起”。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在衡量“木星氦提取工程”的利弊时,并不能简单代入盖亚表面的氦生产消耗,譬如,每获得一公斤液氦,人类需投入几十吨标准煤、约10t焦耳的能量,而“木氦工程”的单位能耗远高于此。

两者间差距之大,大约会达到三~四个数量级。

单纯考虑所谓“经济性”,看起来,到距离盖亚六至九亿公里之外的木星,提取氦元素,根本就是一桩赔本买卖。

可是另一方面,成本相对低廉的盖亚表面作业,却有着绝对产能无从提升的窘境。

换句话说,不论打算投入多少资源、能源,人类能够从盖亚表面(地壳之下想也别想)获得的氦,终究很有限,仿佛一个卖家惜售的有限市场,绝非拿出多少焦耳,就可按行情换得任意多的氦。

而木星,虽然探访起来困难重重,抽取氦的成本也居高不下,但在1547年的今天,人类文明每年从太阳获得的能量,已接近70,000,000,000,000、七十万亿吨标准煤。

正因如此,对一系列工程的能耗,基本上都可以做到按需分配。

物质,与能量,在爱因斯坦的e=mcexp2之中,的确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人类迄今为止仍未掌握元素间转化的技术,只有凭借粒子加速器、核反应堆,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这一点,产率还非常低,没有实用价值。

能量,本质上都一样,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人类已熟稔于心、驾轻就熟。

但物质却不能,那么,一个很显然的思路,就是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量用能量来换取物质资料。

事实上,人类多少年来的建立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大一部分都是在做“能量‘换’物质”这件事,消耗能量,将原油转化为塑料,或者将原油提炼为燃料油,乃至于铁矿石加焦炭来获得钢铁,

都是这一过程的生动演绎。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