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哪怕将处于纠缠态的两个基本粒子、或者更宏观的物体,彼此分离到几光年之外,在对其中之一进行观测、确定其状态的瞬间,
纠缠态的另外一方之状态,也立即随之“坍缩”,状态瞬间被确定。
这样的描述,在今天,已经被稍加修正,准确地讲,观测行为是在观测者与处于纠缠态的物质对之间,建立起新的“绑定”,或者说将观测者的量子态,与被观测者的量子态纠缠在一起,成为更大规模的纠缠组合。
而彼此纠缠的量子态,在观测者眼里,自然会呈现出一种“确定的结果”,进而认为是被观测对象的量子态发生了坍缩。
不论如何理解,实验结果,都一样,但接下来的操作则有所不同。
量子态的“坍缩”,或者说观测者与被观测者的量子态之“绑定”,发生在一瞬间,而完全无视被观测系统内,各物质之间的物理距离,这是很诡异的。
毕竟,按相对论的叙述,宇宙中任何物质、能量乃至讯息的流动,都无法超越光速。
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上限,不可逾越,相对论体系的一切几乎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但现在,量子现象却轻易将其抛在身后。
量子态的坍缩,或者,随便怎样形容的物理过程,一瞬间即可遍布纠缠态系统中的所有物质,理论速度趋近于无穷大,这一点,曾经令研究者极其困惑,当然,也随之动起了脑筋,探索其是否可用于通讯。
这种探索,在旧时代、乃至于几十年前,一点也不够主流,
毕竟相对论早已否决了这种可能。
宇宙中一切参量传递,都要遵循相对论,否则,就会出现各种荒谬、乃至恐怖的现象,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认知。
但,基于量子理论,在经过缜密的研究与实践后,白大褂们却窥见一丝希望,或者说,以量子理论为指导的远距离通讯,尽管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事实上的确有可能突破相对论的框架,获得远超光速的通讯速度。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
量子纠缠,乃至于对外展现的“坍缩”,并未实质上传递任何能量、甚至讯息,
而只是物质的彼此“绑定”。
这种绑定,在观测者观察对象的一瞬间里,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变化;
如果说有变化,那也只是被观测系统的量子迭加态,与观测者自身的量子态,彼此锁定,并彼此呈现出确定的、符合经典物理描述的状态。
而这种状态,对人而言,的确就是需要的某种讯息。
并非传递讯息,而是将系统中已有的讯息,以量子纠缠的方式,进行“共享”,从这一角度理解,则“超距作用”就不会如第一眼的印象那样,有悖基本物理常识。
在西历1591年,盖亚凈土的基础物理研究机构,进行了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实验,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超距作用”而实现了两臺实验级通讯设备之间的讯息传递,实测讯息传递速度远超光速。
原则上,测得的数据表明,这一通讯方式的速度接近于——无穷大。
速度趋近无限,这一现象自然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民众也对此极其关註,毕竟在实验物理范畴内,“无穷大”绝非常见概念,
而往往只是某些过程的理想化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