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每次转换的物质量,在一定限度内,并将多臺引擎并联,就可以抵消这种随机性的功率波动。
但在“超距传送”时,不确定性,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近在眼前的物质,一旦启动,下一瞬间就会被“传送”到不知何处,而对照宇宙的无穷大之尺度,完全可以认为,传送目的地几乎百分之百,
会位于人类可观测的宇宙之外。
这一预测,尽管还没被实验所证实,却可以很有力的解释,为什么直径九百三十亿光年、包含亿万恒星系的可观测宇宙,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外形文明前来造访,甚至没有任何文明被人类观测到。
在现有基础物理框架内,超越光速,抵达遥远的宇宙深处,手段是存在的;
但目的地,却是高度随机的。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邻居”造访,一种可能的解释,便是宇宙本身的空间完全无限,进而,利用量子迭加态而进行的超距传送,概率上讲,
就会百分之百的传送到任何文明、任何实验地点可观测的宇宙之外。
这一点,在最初被白大褂们提出时,凈土民众还很迷惘,并未想清楚这会意味着什么。
而此时此刻,二十岁的方然,则和同样思考过很多年的同类们一样,真正意识到,这意味着宇宙之广袤无垠,会让置身其间的文明,近乎“永不相见”,虽然彼此都有极其广阔的探索空间,却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取得任何联系。
这种情形,就好比在一栋大厦里,游荡的访客,虽然有能力任意迁移,却始终无法相遇,那么,一种最可能的解释,
便是这大厦里的空间,无穷无尽。
假设,是否是真相,一切还要等待实验观测,方然也在静静的等待。
但,不论结果如何,“超距传送”都必定能实现,这却是量子力学研究所揭示的,人类迄今为止最深邃的探索成就。
不论宇宙是否真的无穷无尽,还是终究有限——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方然也说不好,他究竟更希望哪一点是真的,人类,都将借助“超距传送”手段,真正拓展到原本无法想象的遥远空间,
向着无垠的宇宙,向着无尽的未来,大步前进。
探索,不仅因此而拓展到近乎无穷,甚至连热力学定律,这依赖概率、隐含时间箭头的理论体系,
或许都将因此而变。
继而,笼罩在全人类头顶,那极其遥远、却必定阻挡在前路之上的“宇宙热寂”,
或也将从此不同,被人类的智慧与意志所逾越。
即将与两千六百万同类一起,亲眼见证这一切,此时的方然,
内心自然很澎湃。
不过,即便万事俱备,真正的实验也要等到1779年。
在这期间,他还有些时间,去钻研深奥的量子力学,尝试更多理解这一切背后的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