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中夜游
作者有话要说:</br>温馨小巧又埋了伏笔的一章。
本章过后将迎来第四卷又一个小高潮(这是一个不算剧透的剧透)
提前祝各位读者朋友们五一快乐!<hr size=1 />
盐官是个小城,比不得长安繁华热闹。夜幕降临之后,整座城市便安静下来,笼罩在祥和宁静的睡意裏。
涌泉寺裏,白日裏络绎不绝的香客早已打道回府,只留下寺裏的僧人在前殿洒扫收拾。集中做过晚课后,僧人们各自回房休息,准备次日的晨功。承情借宿在殿后的江湖各派入乡随俗,早早地歇下,以待明日的赛事。
只有一人不肯辜负今夜的月色,披了件不算厚实的长衫,轻手轻脚地从屋子裏走出来,看了眼床上酣睡着的关山度和宗蔚然,小心翼翼地把门带上,走到中庭闲逛。
比起前殿的阜盛香火,后院的繁杂人事,中庭更像是一个开放的、敞亮的储物间。一入其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上错乱无序地摆放着的一尊尊大小不一的佛像,木雕的、石刻的、铜镀的……
有的已经上好了色,摆在了金座上,只等着抬到前殿去供人朝拜;有的只上了薄薄的一层彩绘,只有人形,尚无佛性;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慈眉善目;有的精致,有的粗陋。
这些出自不同工匠之手的佛像从天南海北跋涉至此,原以为到了此地会被恭敬地摆到前殿供奉,不想却被人弃置中庭。在它们的边上,还有数十块大大小小的匾额,是周边的百姓送来讚颂涌泉寺的佛祖有求必应的。
中庭裏树木多,花草也多。如今的季节,中庭裏各式各样的花朵姹紫嫣红开遍,好不漂亮。闲庭信步,闻到的不是花草清香,而是袅袅的香火气。
江南习俗,信徒们到了寺庙后不仅要烧香拜佛,往往还会出钱请小沙弥们帮忙点一对蜡烛。蜡烛可大可小,不一而足,普通人家寻常日子点个五斤、十斤的蜡烛,富贵人家遇上家中红白之事,多半会点对百来斤的海烛,祈愿诸事顺遂,长乐未央。
点蜡烛这等大事,以往寺庙定会选派严谨可靠的僧人一日三班,昼夜不分地守在烛堂内,仔细看火,既不能让烛火熄了,又不能走了水,酿成大祸。
现如今,哪儿还有寺庙肯费时费力做这苦差事,一到夜间,香客离开之后,立刻让小沙弥们将这些蜡烛熄了,挪到空旷的中庭摆着。等到初一、十五,打包让那些收蜡烛的商贩称斤带走。
这种套路,李牧在长安见得多了。比起长安佛寺的诸多乱象秽事,涌泉寺简直算得上是一方佛门凈地。
这么晚了,在这方佛门凈土,没有歇下的不止李牧一人。
一个人影出现在墻上,还没等李牧反应过来,右肩上已经被人架了一柄带着淡淡血腥味的利剑。他低下头,顺着剑锋往前看,剑身修长,刃带寒光,是柄不折不扣的好剑。
李牧对这柄剑并不陌生。他熟悉这柄剑,也熟悉它的主人。
“萧萧老大,这么晚了,去何处行侠仗义了?”李牧丝毫不惧,轻笑着避开清谷剑的剑芒,上前一步,好仔细分辨秦萧萧身上的熏香气味 。
向枕粱门的三位师长禀报过在长安如何寻到师兄梁闻喜又与他失去联系的经过后,秦萧萧没有回到自己的住处。她没有告知任何人自己的去向,连水都不曾喝一口就离开了涌泉寺,直到此刻方回。
万籁俱寂,月光打在清谷剑上,映射着李牧镇定自若的脸庞。秦萧萧见是李牧,连忙将剑收了,调侃道:“牧和尚,怎么,只许你有兴致在这儿闲逛,不许我去外面会会熟人?”
李牧知道秦萧萧是在顾左右而言他,不愿与他多说自己今夜去了哪裏。若是换作许彦,他一定会旁敲侧击想方设法地从秦萧萧口中套出答案,不肯让自己被蒙在鼓裏。
自李牧在柳州初识秦萧萧以来,她先是跟着母亲陆婉在美人地生活,拜入枕粱门后一心钻研武道,除非必要,几乎没有下过山,也没有到过盐官。那么今晚,她会去找谁,又做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秦萧萧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