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他终于被叶卿“放”出来,不少将领揣摩着将军的意思,纷纷迎上去叙话,不过,当叶卿出现在议事处,对待温衡的态度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摆明了把人当作透明之后,将领们也就不敢太过靠近他了,见此,那些暗中联络好的将领收到温衡的眼色,也退了回去。
这种摆明在台面上的排挤态度,在这群大燕将领中间难免有些小儿科,不过,对于叶卿而言,有用才是真理,至于幼稚不幼稚的,他不在意。
将帅如果需要看皇帝的眼色行事,那么对待监军的态度就会殷勤些,如果自己大权在握,也就不会太把监军当回事儿,叶卿如今的处境,偏偏就是后者。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凭什么对满座久经沙场的将领们指手画脚,于情于理,温衡初来乍到,合该受此冷遇。
已经投向皇帝这边的将领,之所以能听从温衡的命令行事,一则是由于那份忠君报国之心,二则,他们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事情败露,在叶卿这边绝对讨不了好,于是只能拼着一条道走到黑。
叶卿已经出了招,温衡也不是善茬儿,关键时候,把一个“忍”字做得极为出色,纵使这个监军当得无比艰难,他也能面不改色地坐在议事处听着将领们议事,即便偶尔提出些建议,却被置若罔闻,还是能整整披风,稳稳地坐下去。
这种情况下,他便真的只能起个“监督”作用,想要亲自参与计划的制定,还得再想办法。
最起码,他得让众人看到他本身对于这场战事的真正价值,而不是远在京师的太傅、内阁次辅、户部尚书这些虚名。
他其实一直在等,等待着一个站稳脚跟的机会。
好在,夷狄那边有了新的动作,温衡也有没等待太久。
根据线报,这一次,由巴赫单于亲自领兵,驻扎于大燕军营二百里开外,看样子,是准备和大燕这边决一死战了。
前期的小规模碰撞不值一提,第一次大规模的交锋,出现在半个月之后,彼时,正是叶卿亲自领兵,对方,也是巴赫单于亲身上阵。
这一战,不可谓不艰难!
一开始就是大股兵力的直接交战,夷狄的骑兵部队异军突起,直插大燕军队腹地,拼着一去不回的架势,将大燕军队的阵型冲击成左右两半,随后,巴赫单于有意无意地引着叶卿所率领的左半部分军队往西走。
叶卿将计就计,领军往西方且战且走,暗中派一小队人冲出重围,去右半部分军队那边传令,分出精锐部队,骑快马暗中从东往西包抄。
西边儿,当两方军队都隐隐有些后继无力之时,西北方向突然又冲出一队精神抖擞的夷狄人,对大燕军队形成猛烈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