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和伸手进拎包里掏电话,还没看见来电显示,就被京年拿了过去。
偏偏好巧不巧的,来短信的正是俊佑,快速阅读栏里一字不差地显示着:我孤家寡人一个,没什么不方便的,倒是你方便的时候给我电话。
京年脸色骤然沉下来,不做声,不过没有发作,很绅士地将手机递过去等她伸手来接,而不是佯装无所谓地丢到她腿上。
孝和看了一眼电话便收回包里,没回复,没敢回复。
已经过了上班高峰期,路上的车子并不多。
京年十分难得地乖乖跟着前面贴着实习标志的车慢慢晃悠着,任凭两边的车道都是空的,也不超。
这对孝和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他们之间弥漫着强大的低气压,分分钟都有可能让人窒息。
她努力保持着镇定。
京年故意将车子停在闵氏所在的大厦正门。大厦里驻着大大小小的公司和办事处,来来往往,出出进进的人都看见了季氏的少总亲自送闵氏年轻的女老板上班!重点是,今天的早报娱乐头版正是昨晚两人在见面会现场的默契互动以及活动结束后两人同车离开的照片。仅仅几个小时以后,新闻男主角就亲自开车送新闻里的女主角上班……
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孝和没着急下车,有句话,在她心里已经酝酿了很久,不过被俊佑的信息一搅和,现在的情况好像不太适合说。
她犹豫。他不急。
车子里的气压再度降低。
“有什么话,晚上回家再说。”京年先打破他们之间的寂静。
“嗯。”孝和应了一声,开门准备下车。
“晚上要我接你么?”京年赶在她下车之前问。
“不用了。”她回答。
潜台词就是:一个问“你会回来吧?”另一个回答“会。”
这一天注定是让人坐立不安。好在不停地开会,分散了不少烦恼。
隔音会议室里,孝和坐在会议桌一头,侧边的首位是陈恩华。
他们说话的时候,孝和只是听。
如今的孝和只是在桌面上随意动动手指,两边的人就要重新揣摩她的意思,不再有人敢把她当做是小女孩来看。
各部门的老总分别说了这半年的情况和下半年以及长远的发展计划。
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观点达成了有史以来难得的高度一致。都认为公司刚成立不久,既不想完全照搬老闵氏的思路以免重蹈覆辙,又都担心一旦开辟新领域或者是转型会引起一些连带的副作用。稳妥起见,保守一点比较好。
陈恩华问孝和接下来怎么打算。
孝和在心里暗笑。
她来回转着手里的笔,眼神在众多老资历中流连,并不急于说话。劲和临走之前对她千叮咛万嘱咐:作为领导者,一定不要急于发表决定,要学会权衡。
果然,问第一圈的时候,大家的发言都有所保留,在还没有摸清老板心意之前都不敢太直接。
“孝和虽然坐在这个位置,但终究是少不经事,还要仰仗各位前辈不吝赐教,直言不讳。”孝和说得谦虚,眼神一个不落地略过每一个人。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再绕圈子明哲保身也不是一件什么好玩的事。
眼前这些老戏骨们大都是当年跟着闵国坤一路浴血奋战打拼过来的肱骨之臣,比起半路空降进来的新鲜血液,虽然有时候也会显得有些“自恃清高”,但对闵氏还是忠心耿耿,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参杂着一些感情。
幸运的是,孝和在新旧之间,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权衡得很好。
会议室里激烈地各抒己见让孝和似乎看见了闵国坤生前工作时的情景。想起了劲和对她的良苦用心。
待大家的讨论声渐渐弱下去,孝和又开始摆弄着手里的笔。细长秀气的宝珠笔在她的手指间灵活地转来转去。
大家心里都有着一种不成文的默契:孝和一旦在会议上开始转笔,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她开始有些不耐烦,这时候大家一般都会主动换一个新话题;一是她开始思考,权衡,。
因此,大家自觉地收了声。
质感的宝珠笔从指间滑落,掉在桌面上,发出响亮的“嘭——”
“大家的意思,我想我懂了,我会慎重考虑公司转型的事。关于上半年的总结以及下半年的计划落实和预算变更,请尽快以书面的形式整理出来。辛苦各位了!如果各位没有什么事情,今天就到这里吧,散会。”孝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
初时,大家都以为她不懂得管理,暗地里认为一切都是劲和在垂帘听政,于是只将她当做是摆设,开会时也不会避讳,不是过于“畅所欲言”就是“不屑一顾”,没有人会真的去追问她的想法。最多是在散会之前意思意思地问一下她的意思。孝和也不介意,抱定了“你不问,我不说;你问了,我也不说”的战略战术。一切事情确定之前,她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想法。有时会单独约谈,请某位到办公室喝茶,说些摸不着头脑的话。周旋了几个回合下来,孝和的“太极”打得越来越好,云里雾里的让人越来越搞不懂,再后来,大家也不去追究她到底懂不懂管理了,倒是发言时候越加收敛和谨慎。对于她喜欢沉默的习惯也就跟着习惯了,这是她的风格。
俗话说“虎父无犬女”,孝和做得也很争气。大半年下来,她的各种行为都让各位资深的“前辈”越发摸不透这个看起来斯文柔弱的小姑娘,不敢多嘴也更不敢贸然行事。
她收拾完桌子上的东西,对一旁的陈恩华说:“陈叔,等一会儿你来我办公室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