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青河关,因为豆腐的缘故,白家汤锅里熬出来的汤比之前的更加的鲜香浓郁。
浓汤入口,香得大伙儿都嗷嗷直叫美味,豆腐一入口,就发现不同在哪了,豆腐又软又滑嫩得不行,怪不得熬出来的汤这么美味。
就有吃过了新豆腐的人急切地过来问打汤的白大郎,“白兄弟,你家的豆腐咋这个味,简直太好吃了。”
旁边收钱的刘氏就笑瞇瞇地回道:“那是,我家三郎研究了许久才做出来的豆腐方子。”
刘氏大大吹嘘了一番白三郎的功绩,也不忘推销一下自家的豆腐,“我家明天开始就做卖豆腐的营生了,你们哪个要是想吃了,就到竹溪村来买。”
就有人问:“你家这豆腐怎么卖的?便宜不?”
“便宜,两文钱就能买到好大一块,够一家四口好好吃上一顿的。”刘氏又道:“不用钱买也可以,拿一捧豆子来换一块豆腐也是一样的。”
“嘿,这和之前的那些豆腐一个价!婶儿你家豆腐这么好,怎么没涨价?”
“不涨价!我家三郎说了,我家的豆腐就一直卖这个价,以后都不会涨价,争取让我家的豆腐走进千家万户,让所有的黎民百姓都吃得起豆腐来。”
“好!这白家三郎厚道,好样的!”人群一阵喝彩。
白大郎几人都笑瞇了眼,与有荣焉。
又有人问:“婶儿,你说你们明天就做这卖豆腐的生意,那你们明天还来这里卖汤吗?可别不来啊,你家的汤我还没喝够呢,也让我多尝几口你家的豆腐,好明天放假家去了,好帮你们宣传宣传。”
“来啊,怎能不来?”刘氏回道:“这里就先谢谢各位的好意了。”
“……怎就不能?”有人嘀咕,既然已经有了更加挣钱的生意,怎么就不能撇下这里了?他还打算明日家去后让自家的婆娘也来这里做买卖呢。
刘氏就大声回道:“我家三郎说了,我们来这里不仅是为了做买卖挣钱这么简单,主要更是为了支持县令老爷、支持皇上、支持国家的工作。”
见大家都竖着耳朵听,刘氏更大声了,“你们想啊,每年皇上为了民生计,都会往各地颁布法令征徭役,修桥铺路,修水渠建堤坝,哪样不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国家的黎民百姓着想?县令大人尊圣旨下令修整水渠,是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对,没错。”
刘氏继续道:“你们在这里劳作,我们在这里卖汤,你们喝了我们卖的汤,是不是更加有精神,更加有力气干活了?往年修水渠的整日里双脚都泡在冰水里,是不是得病上不少人?可现在你们有我们的热汤喝,是不是身体能暖和上不少,舒坦不少?身体利索了也不耽搁干活是不是?你们活干得好,水渠修得好,这不是好事吗?……所以啊,我们来这里挣钱只是顺便,更多的是支持县令大人的工作,让你们吃好喝好好干活!”
“好!说得好!白家三郎够忠义,白家人厚道……”刘氏的一番话顿时又引来一阵阵的喝彩和夸讚。
这一趟,刘氏给白三郎以及白家小小地赚了名声,也初步地把新豆腐推广了出去。
当天下晌下工后,这一批服役的汉子们纷纷各自赶回家去。白老爹白大郎白二郎也跟着牛车回了竹溪村。
第二日又是天不亮就起床做豆腐,然后白大郎赶着牛车带着杨氏和陈氏去青河关卖鱼汤,白老爹和白二郎两人去山脚开荒,刘氏则带着苏青和白瑜在家卖豆腐以及应付上门来的客人。
天微微亮的时候就开始有人找上门来,“白家的,听说你们这里有好吃的白豆腐卖,可是真的?”
“哟,是大庆嫂子啊,快请进来。”刘氏忙上前将人迎了进来,边说道:“是我家三郎,他这些天一直在家里养病,闲着的时间就研究出了这么个做豆腐的新方子……大庆嫂子你来尝尝看合不合你的口。”
“这是‘嫩豆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